风声书影中的北大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5月04日13:42 新京报
风声书影中的北大
《北大传统与近代中国-自由主义的先声》 作者:刘军宁 

风声书影中的北大
《北大往事》作者:橡子,谷行

风声书影中的北大
《北大旧事》作者:陈平原,夏晓虹 

  老北大的传统

  “北大老,师大穷,惟有清华可通融。”这是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流传在北平学界的顺口溜。北大的“老”是早就出名的,可究竟有多“老”?“老”又意味着什么?这引起了中文系教授陈平原的兴趣,他开始广泛搜集老北大的故事,那些散落在昔日书刊报章中的杂感、素描、随笔、小品、回忆录,以及新闻报道、档案材料,逐步拼凑出一个远去时代的剪影。令陈平原惊讶的是:“当年的素描,与几十年后的追忆,竟无多大出入。”可见老北大确有其鲜明的性格与独特的魅力,每个人的描述虽各有侧重,却都有着相同的气质。按照陈平原的说法,这些记忆属于“历史与文学的中间地带”,集结起来,便有了这本《老北大的故事》。

  戊戌年京师大学堂初创,弊病甚多,学生有一心谋做官的,也有经常逛窑子的,但诸多正人君子仍大力促进着新文化的输入与教育的改革。及至1917年蔡元培降临北大,又有1919年“五四运动”,北大遂名扬四海。“北大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政治参予意识,与古老的‘太学’传统,确实不无联系。”陈平原写道,“将一所大学建在皇宫旁边,不会是偶然的巧合。”这里说的是1916年9月,校方向比利时仪品公司贷款20万,筹建“红楼”,紧挨着紫禁城的这座建筑便成了老北大的象征。今天的北大人,也常常神往沙滩马神庙,对出身于正统“大学堂”却又有着“不可救药的自由散漫”的老北大(1898-1937)心怀景仰。

  同样由老北大谈起,政治学博士出身的刘军宁则更多是理论总结,在《北大传统与近代中国:自由主义的先声》里,他关注北大作为近现代中国自由主义思想的发源地和大本营,在宪政、人权、经济、爱国主义、教育思想等诸多方面,如何坚持独立思想,发出自己的声音。刘军宁指出,北大的传统不仅是自由主义的,而且是超越北大的,“兼容并包”是允许甚至提倡反对自己的、最为宽容的主义。然而,1949年后经历了多次革命风暴和思想改造,北大反而一度沦为极“左”思想的重灾区。“回顾北大的自由主义传统并不仅仅是为了怀旧,而是为了这个传统不被世人忘却。”刘军宁说,“没有自由的时候,北大的使命是争取自由;有了自由的时候,北大的使命是捍卫自由。”

 [1] [2] [下一页]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不支持Flash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