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锦涛推动中日青少年交流纪事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5月05日11:08 中国新闻网
胡锦涛推动中日青少年交流纪事
1984年9月,胡锦涛在中南海与日本3000青年访华团中的部分团员合影。照片提供 王玉梅

  中新网5月5日电 据《日本新华侨报》报道,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出访日本的“暖春之旅”即将启动,世人关注。这不仅仅是因为中国国家元首10年来首次访日,也不仅仅因为这次是胡锦涛主席今年首次出访,其间更因为胡锦涛浓浓的“中日友好情结”,或者更准确说,就是“中日青年交流的情结”。

  回眸24年前,肩负开创中日世代友好使命的3000名日本青年访华,时任共青团中央书记、全国青联主席的胡锦涛是此次活动的中方总负责人之一。这应该是他从政初期参与的最大最难忘的一次外事活动,倾注了热情、深情和挚情,他那亲和细心之举、平易谦和气质赢得了信任、友谊和赞誉。每谈及中日世代友好,每忆念中日青少年交流,胡锦涛总是特别兴奋。他动情地说“我喜欢和青少年朋友在一起,这不仅是因为我曾经从事过青少年工作,还因为青少年代表着世界的希望和未来。”

  自从上世纪80年代初起,胡锦涛从中国共青团的最高领导人成为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人,经历数不清的外交活动,访问了世界五大洲各国,接触了无数个首脑政要和贵宾,但与日本朋友、日本青少年的交流,是他记忆深处鲜亮的底片。

  一幅历史照片

  一幅照片,往往是历史长河的一个定格;一幅照片,常常是历史细节的一个留存;一幅照片,更多的时候可以让人听到历史岁月的空谷回音。

  不久前,记者走进北京市千竿胡同5号的百年齐家大宅院,在女主人的盛邀下参观这个家族传承的图片展。从满清到民国,从新中国成立到今天宅院的主人从事的民办教育,岁月沧桑,时代变迁。但是,当我们驻留在一幅照片前时,话题转到了中日青少年的交流上。

  这幅照片拍摄于1984年9月。照片上一共有6位人物。其中有4位日本人,一位是当年的女翻译王玉梅,一位是当时主持中日青少年大联欢的团中央书记、全国青联主席胡锦涛。

  站在这幅照片前,王玉梅动情地回忆说:“1984年9月3000名日本青年访问中国时,我有幸担任了主团的翻译。那天晚上,中南海向来访的日本青年开放,我们一起在里边散步。突然,大家看到了几天来都在不同场合和日本青年见面的胡锦涛。日本朋友立即通过我向胡锦涛发出邀请,希望能够在一起照一张相。没有想到,胡锦涛一口答应下来。开始,安排照相位置的时候,胡锦涛主席要站在靠边的一侧,可是日本朋友们都不同意,坚持要胡主席站在中间。这样,我们就留下了一幅珍贵的照片。照相合影后,胡主席和日本朋友一一握手,我记得他说:‘相信各位今后都会为中日友好做出贡献。’”

  20多年过去了,当年的中国共青团中央书记、全国青联主席胡锦涛,已经成为中共总书记、中国的国家主席了。那么,这幅照片上的日本友人们有什么变化呢?王玉梅告诉记者:“照片上的日本友人有的已经作古了。但是,站在照片右侧的这位日本人名字叫三上常夫,他一直在从事中日交流工作,现在还担任日中青年研修会理事。有的时候,我还会和三上常夫见面,知道他几乎每年到要到中国来,帮助中国搞绿化工作。他曾经告诉我,自己在家里、公司里接待过一批又一批中国研修生。他有一句话是挂在嘴边上的,他说自己一生都不会忘记1984年的日中青年大联欢。”

  一个生死故事

  穗积一成先生今年刚刚退休。回忆起1984年3000日本青年访华,他给记者讲了这样一段“生死故事”。

  1984年9月,36岁的穗积一成随同3000名日本青年访问了中国。他所在的日中世代青年代表团是从上海入境、经南京前往北京参加国庆之夜在天安门广场上举行的中日青年大联欢的。可是,就在国庆节前夕的一个晚上,由于旅途劳累,穗积一成在南京病倒,胃溃疡引起了胃大出血,失血达3000毫升,昏迷不醒,生命垂危。

  两个星期后,当穗积一成平安地回到东京的家里,方从当时的中国驻日大使宋之光那里得知,在当时的共青团中央书记、全国青年联合会主席胡锦涛的亲自指挥和安排下,中国医生们把他从死亡的边缘抢救了过来。从那时起,胡锦涛这个名字就深深铭记在穗积一成的心里。

  穗积一成回忆说,自己病倒以后,立即被送到江苏省人民医院急救。当时,根据上级的指示,中方的医护人员特地组成了一个十几人的急救小组。为了慎重起见,抢救过程自始至终都拍成了纪录片。

  在穗积一成接受大手术的第二天,他的妻子在全国青联的安排下来到了他的身边。在10天的病危期间,穗积一成的心脏几次险些停止了跳动。他总共输了3000毫升血。据说,当时南京A型血液库存不足,有关方面特地从上海调运血液。穗积一成说:“若是在日本,当时恐怕也没命啦。”

  穗积一成至今认为,他的血液中有一半来自中国。他幽默地说:“尽管我没有专门学过中文,但我能听懂70%左右的汉语,能用汉语表达30%左右的意思。这也许与在中国接受输血有关。”他说,就在他大病后的第二年9月,他和妻子有了一个可爱的女儿。为了报答中国人民的救命之恩,他和妻子于1986年带着不满周岁的小女儿,继1981年至1983年之后又一次前往中国从事了3年多的日语教学工作。

  他在胡锦涛访问日本前夕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当年胡锦涛为抢救他付出了巨大辛劳,安排之周到、细致,现在回想起来仍让人感动。

  一对母女深情

  “现在,每当我在电视新闻里看见胡锦涛主席都会觉得难以置信——他竟然是当年送我礼物的那个人啊。”26岁的伊东亚已女士这样对记者说。

  1984年,只有3岁的伊东亚已随3000名日本青年一起访问中国时还在妈妈的怀里,是整个代表团中年纪最小的成员。令伊东母女至今感动不已的是,当时的全国青联主席胡锦涛特意挑选了一件红色中式上装作为礼物送给亚已。“为了将礼物亲手交给孩子,他在我们住的地方一等就是整整45分钟。亚已的母亲、日本著名歌手芹洋子女士激动地告诉记者。

  芹洋子女士还告诉记者,2006年6月她随“中国行”代表团访问中国并且与胡锦涛主席重逢时,“胡主席竟然主动问起亚已的近况。他甚至还清楚地记得亚已当年的样子、身高,我感到他真的是一位非常非常亲切的人。”如今,每当与中国朋友相聚时,芹洋子都会唱起《大海啊,故乡》和《四季歌》。

  一世难忘的交往

  今天担任“日本青年馆”理事的板本登是1984年3000日本青年访华的日本组织委员会干事长。

  回忆起当年的情景,板本登拿出保存多年的3000名日本青年访华时中国的报纸。1984年9月30日的《人民日报》,头版右上位置消息引题是:《三千日本青年聚集北京,两国青年联欢进入高潮》,主标题是:《我三团体举行盛大欢迎招待会》,板本登的名字出现在副标题中。板本登说,当时的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主席胡锦涛主持了那次欢迎招待会,中国的各大报纸,在当时都图文并茂地报道了中日青年交流的盛况。他还拿出自己珍藏的照片,上面有天安门前、观礼台上、人民大会堂、故宫、长城、十三陵植树等画面,定格了当年的欢声笑语。

  板本登对记者说:“我做了一辈子青年交流工作,包括日本与其他国家青年交流,直到现在就规模而言,人数最多的一次还是日本3000名青年访问中国,最难忘的也正是那一次。我当年作为首届日中友好21世纪委员会代表团成员访华,同时接受邀请的还有几百个日本团体、组织和个人,他们的政治立场、活动领域各不相同,但是同中国青年加深友谊、共同开拓日中两国未来的心情是完全一致的。青年时代的交往,一生一世都难忘。尽管日中两国经历过风雨波折,但日中两国人民友好的基础还是坚实的,1984年访华的3000名日本青年,如今他们已经成为期待和积极推动日中两国友好的中坚力量。只要日中两国政府和民间继续坚持青年交流,两国人民世代友好的愿望一定会实现。”

 [1] [2]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不支持Flash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