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说旧闻 :鸿翔传奇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5月06日09:18 SMG《深度105》
![]() 鸿翔百货 SMG《深度105》5月4日晚播出-说旧闻 :鸿翔传奇,以下为节目实录: 【演播室1】往事调查,旧闻新说。前不久,上海老字号鸿翔百货退出了已驻守91年的南京西路,搬到了邻近的陕西南路,以鸿翔制衣店的名义继续经营。现在的年轻人可能对“鸿翔”不太熟悉,早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鸿翔”二字就是上海时装界的金字招牌,屹立在时尚潮流的风口浪尖。它的名字同许多国内外名人连在了一起。今天的说旧闻就带您探询这段上海时装的"鸿翔时代" 【字幕】2008年4月 鸿翔制衣店 (“国货津梁”横匾特写) 【解说】国货津梁,这是教育家蔡元培先生1926年给鸿翔的题词。如今,这幅横匾依旧摆放在鸿翔制衣店内。虽然店面比在南京西路上的时候小了许多,但顾客仍可以在这里定制旗袍,而这项服务鸿翔已经做了91年。 (转场) 【解说】上海于十九世纪中叶开埠后,西风渐进,人们的衣着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中西服饰同时登场,开全国风气之先。 【采访】东华大学教授 包铭新 像教会学校的女生,她就不穿旗袍,她就穿西式的这种学生的装束等等。所以当时的时尚就是上海是可以跟西方一样,包括他们结婚什么他们也可以用婚纱,也是用那礼服裙,就和西方完全一样。 【解说】不少中国裁缝也开始学做西式服装招揽顾客。在浦东川沙的一户人家,金鸿翔和金仪翔兄弟俩被父母送到裁缝店当学徒,不久,哥哥鸿翔又跟随舅舅远赴俄罗斯远东地区,学习西式女装的裁剪。1917年,上海静安寺路即现在南京西路的张家花园,一家西式裁缝铺开张了,店铺很小,但却有个十分大气的名字——“鸿翔”,而小店的老板正是金鸿翔和他的弟弟金仪翔。 【采访】金仪翔之子 金泰钧:那个时候规模很小的,自己用不着备料的,都是来料加工的,只要一个缝纫机一个案板就可以做了。 【解说】刚刚开张时,店里只有兄弟俩和另外两个工人。白天,两兄弟外出寻找客户,晚上回到店里,就和工人一起缝制服装。艰难的日子一天天过去,生意渐渐有了转机。 【采访】金仪翔之子 金泰钧:(开始)服务对象还是外国人,因为当时中国人穿西式服装的很少很少的,//我记得我父亲文化程度很低,只有小学水平,可是他晚上到夜校去学英文,至少能说几句,虽然不很准确的,他也能说几句话,也能开英文发票。 【解说】20世纪初的上海,服装业非常发达,当时曾有过这样的统计,大约有十分之一的上海人口都从事着跟制衣相关的职业,街道上更是裁缝店铺林立。在激烈的竞争中,金家兄弟决定专攻西式女装的市场。 【采访】金仪翔之子 金泰钧 晚礼服也做,长礼服也做,连衣裙也做,实际上礼服呢结婚一生一次只能穿一次,中国人穿晚礼服当时很少很少的,主要是外套大衣,就是长大衣短大衣,大衣是我们主要的业务,包括比方是一些毛料的大衣还有包括一些裘皮的大衣,裘皮当时价格比较高,利润也比较好。 (妇女穿裘皮大衣的画面) 【解说】鸿翔制作的西式女装质量上乘,款式多样,渐渐打出了名气。1928年,金家兄弟盘下南京西路上的一间大店面,斥资3万元精心装修,鸿翔裁缝铺正式升级为“鸿翔时装公司”。 【采访】鸿翔员工 陆维钧:很多原材料都是向国外直接订的,英国、法国订的,自己选料定制的,服装款式来讲也是参照国外的样本,再结合我们中国妇女穿着的服装,由我们金仪翔亲自设计的,那个时候我们也请了一些国外的设计师给我们画图样,画好以后由金先生去选购料子,所以每一个过程每一个季度他是讲究的,所以服装款式是不断创新的。 【解说】新鸿翔将三楼设为华装部,专门为国人制作西式服装,主管服装设计的金仪翔还借鉴了西方的立体剪裁法,为顾客量身定制。 【采访】金仪翔之子 金泰钧:把布料放在人的身上用别针别好以后剪下来,或者放在衣架模型上面用别针别好剪好了再还原,再缝起来,这种方法。 【解说】这种最原始的立体剪裁后来成为鸿翔定制服装的亮点,一直为人津津乐道。除此以外,鸿翔的顾客还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定制独一无二的装束,很多人从电影或杂志上看到了一种款式,就直接到鸿翔制作成衣。 【采访】东华大学教授 包铭新:鸿翔当初是一种前店后作坊的形式,//就是在店面上除了放一些成衣,面料供顾客选择,还放一些图样色样供客人选择,还会有一个特别机灵又懂服装又有很好的审美的人,来接待顾客,又会说话,然后他会帮你出主意,他挑中这块面料他款式还没有琢磨定,你这个身材这样可以,袖子是不是要喇叭这样,这就等于是一个设计师了。 【解说】鸿翔摩登精致的设计,渐渐吸引了一批社会名流,其中就包括宋氏三姐妹,她们都是鸿翔的忠实顾客,宋庆龄还曾经亲笔题字送给鸿翔(插宋庆龄匾额画面)。以西服见长的鸿翔出名了,但是鸿翔和仪翔兄弟却并没有感到满足。鸿翔闻名之时,中国传统的旗袍也在经历着种种革新,作为开风气之先的服装公司,鸿翔也投身到这场改良旗袍的潮流中。 【采访】东华大学教授 包铭新:刚刚开的时候,那个时候市面上的旗袍都是直身的,然后慢慢就瘦腰,使得面料发生结构上的变化了,缝起来就有一点立体的效果,跟人家贴合。其实这些改良都是为了使衣服跟人体更贴合,也是使得人身体的那种曲线的美,或者是本身的美,能够隔着衣服就能表现出来。 【解说】在年年都翻新花样的上海女装界,旗袍的领子和开叉的高低、袖子和下摆的长短,随时都在变化。鸿翔兄弟俩大胆采用了一些新面料来做旗袍,不管是丝绸锦缎还是薄质呢绒,无所不能成衣。 【采访】金仪翔之子 金泰钧:它款式是中国的,裁剪结构是西式的。 【采访】东华大学教授 包铭新:旗袍或者和旗袍搭配穿的,就是旗袍外面套开衫什么的,而且她的鞋丝袜什么是西洋的,或者它的发式都是西洋的,所以那个时候中西的一些服饰的元素,一些个人扮装所用的元素就是混合得很好。 【解说】1935年11月23日,影星胡蝶与商人潘有声举行婚礼,“鸿翔”为她精心设计了一件绣有百只彩蝶的中西合璧式礼服,婚礼上,新闻界和文艺界人士对这套礼服赞赏有加。金鸿翔随后又约请胡蝶在百乐门舞厅穿着"鸿翔"礼服跳舞。这次不动声色的“时装表演”,又一次让鸿翔轰动了上海。 【采访】金仪翔之子 金泰钧:从她评上电影皇后以后,她加冕时候穿的服装包括皇冠,也都是我们鸿翔替她设计做的,她对鸿翔也有比较深厚的感情了,她还送了一面镜子,下面是蝴蝶。 【演播室2】20世纪三、四十年代,曾广为流传这样的一个顺口溜:“人人都学上海样,学来学去学不像,等到学到三分像,上海已经变了样。”这顺口溜讲的就是千变万化、推陈出新的上海时装。而此时的鸿翔时装公司,也正值鼎盛时期,不过,它的成功,除了紧扣时尚潮流之外,更得益于它极富创意的经营之道。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