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蒋峰之弟献兄长遗作参选
本报讯(记者 赵静)本报于4月24日推出“我这30年”有奖征文活动以来,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参与。昨日,陕西已故青年作家蒋峰的弟弟蒋碧辉先生将哥哥在病榻上的文章——《我的家乡,我的梦》发至本报参与征文活动。
昨日,记者在本报专门为“我这30年”征文而开设的邮箱xingmu30@163.com中意外地发现陕西已故青年作家蒋峰的弟弟蒋碧辉先生发来的一封邮件,内容是蒋峰在病中的作品——《我的家乡,我的梦》,文章通过编年体的形式,向读者详细讲述了30年来特别是近15年来作者的成长奋斗历程,并通过自己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找寻改革开放带给家乡的巨变。
蒋碧辉告诉记者:“哥哥的这篇文章是他在病榻之上花费两天写成的,字字句句都是他的肺腑之言,他想通过自己的文字,从我们家乡的发展变化以小见大,展现改革开放30年来祖国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哥哥虽然已经走远,但是他为祖国繁荣昌盛而喜悦的心情,我要替他表达出来。” 蒋峰,2008年2月29日病故,卒年33岁,陕西杨凌人,诗人、杂文作家兼时事评论家。蒋峰病重期间,本报等全国30多家新闻媒体给予了广泛关注。各级作协也给予了极大关怀,中国作协副主席、陕西作协名誉主席陈忠实担任“救助蒋峰”行动小组“爱心大使”;2007年5月,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副主席高洪波专程探望蒋峰,为他送来了1万元慰问金。
我的家乡,我的梦
蒋峰
2004年7月,我因故离开抛洒了大把青春岁月和留下了一段未竟的遗憾恋情的广州,回到了故乡杨凌——大寨乡蒋家寨村。我清楚地记得,就是在那个酷热的夏天,家门前整日响着挖掘机的轰隆声:村里要统一修水泥路了!村里的能人们为了这条通到各家各户的亘古未有的“致富之路”解释着,辩论着,甚至争执得面红耳赤!而当真正把各方都认可的方案定下来之后,勤劳、淳朴的乡亲们就开始抿着嘴,憋着一口气实打实地干起来!坐在家门口的我只会偶尔笨手笨脚地帮他们干些非常简单、轻省的活,更多的时候只是呆呆地看着他们像做甑糕一样耐心、细致地抹垒、切割他们心中的“宝路”。很快,平展、畅快的门前水泥路就在他们长满老茧的手下铺成了!也就是在那一年,村里开始买车的人多起来了:有买“宇通”搞长途客运的,有买“客货两用”拉客拉货的,还有买“蹦蹦车”搞短途客运的……全都是因为“路通百事通”!
2005年,这一年,村里多年积累的宅基地规划效果也开始显露出来:不但街道成行,房屋也排列有序,不再像过去那样零散、混乱、错落无致!于是,村两委会便抓紧时机开始搞街道美化、绿化工程:数月之内,家家户户门前都砌起了小花坛,有在里面种花草树木的,有种瓜果蔬菜的,花坛还贴上了洁白的瓷片,看上去整洁、美观。此举要比中央正式提出“新农村建设”早至少半年时间!如果你在这个时候走进我的故乡,就会发现陶渊明在《桃花源记》里曾经描绘过的“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盛世景象已经跃然眼前!令人顿生今昔何昔之感!2005年,我还发现,手机已在村民们中间逐渐普及开来。还有,在这一年的1月20日,杨凌示范区宣布从2005年起全面取消农业税,农民的种植、养殖积极性明显高涨。
对我个人来说,2005年又是我人生的一个转折年:这一年的9月份,我光荣地加入了陕西省作家协会。也是在这一年,我多次游历了阔别多年的杨凌,她的变化用“沧海桑田”来形容有点夸张,而用“翻天覆地”来比拟却丝毫不过分!不要说位居亚洲第一的昆虫博物馆和水上运动中心,也不要说恢宏、气派的会展中心酒店、田园山庄度假休闲宾馆,更不要说“无土栽培果蔬”的农业实用高科技项目、“克隆羊”的世界尖端生物技术……单说那四通八达的宽阔、平展、畅快的高等级公路网就让我这个走过南,闯过北的也算见过些世面的杨凌人叹为观止!
我曾经郑重其事地问过我的父母:“你们这一代人的生活理想究竟是什么?”他们也很认真地回答:“楼上楼下,电灯电话!”——而这早就在杨凌实现了!作为他们的下一代,我在今年也已经感到自己的人生理想也已在杨凌基本实现了!而今年7月29日,恰好又是“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成立10周年的纪念日。那么,我们可不可以这样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杨凌仅仅用了10年时间,就基本实现了两代人的人生梦想!而我们两代人共同的梦想其实也就是中国农民向往了几千年的“耕读传家”的绵绵绮梦!也只有在今天这样的时代,这个不算非分之想的人生梦想才会得以基本实现!
2007.5.20于病中
特别说明:原文较长,因版面所限,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