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屈晓光:面对不期而至的人生转折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5月10日06:59 中国青年报
本报记者 崔玉娟 5月4日,“中国青年五四奖章标兵”获得者一行10人乘车前往总参谋部某通讯团作报告。车上,大家决定以五四奖章标兵的名义向贵州省罗甸县班仁乡金祥村油落小学捐款10万元。 这个倡议的发起者就是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二院23所科技委副主任屈晓光,起因于同为第十二届五四奖章标兵的油落小学代课老师李兹喜的报告。屈晓光听到这个村办小学举步维艰的情形时,与另外两名五四奖章标兵严望佳和陈耀祥共同发起了这个倡议。 这件小事让记者见识了屈晓光的另外一面,而此前,这位中等个头的36岁博士,展现出来的是他大气、神秘的一面,因为他干的是与国家安全紧密相联的事业。 屈晓光长期从事航天型号产品研制工作并取得一系列重大成果,他设计了适合某型产品应用背景的技术关键部分,使该产品一举跨入国际先进行列,为国防建设和航天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作为一个与国防、雷达等字眼几乎无关的电子工程专业的学生,能从事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联的事业,源于一次不期而至的人生转折。 在哈尔滨工业大学读完本科和硕士的屈晓光,一直从事的是有关信号处理方面的工作。1996年,就在屈晓光准备继续留在母校教研室读博士时,他的导师孟宪德征求其意见:愿不愿意到北京的航天二院读黄培康老师的博士?这意味着,屈晓光将要进行专业转型、身份转型、工作环境转型,屈晓光作出转型的决定只用了两天时间。“在哈工大的工作很适合我,去北京,做一名航天人对我来说,最大的挑战就是知道难,但不知道有多难。”对于屈晓光来说,所有的顾虑只是源于工作本身。“干一行,爱一行,只要爱上了就适合了。”他经常用自己的成长经历教育刚入行的年轻人。博士毕业后,屈晓光留在航天科工集团二院二部,负责系统总体研究工作。工作不到一年,刚刚进入状态,由于工作需要,单位又决定调他到23所从事雷达总体工作。从口头通知到正式通知也只有不到一周的时间,屈晓光再次面临人生转折。 在哈工大,做具体工作;在二部,偏重于理论研究;这次,又要做相对具体的工作。这次的挑战是“知道压力很大,但不知道有多大”。5年之内两次转型,屈晓光应对的不二法宝是学习,不停地学习。 第一次转型之初,一套四十几本的专业书,屈晓光看了几遍;此后,他看了与专业有关的几乎所有的书;现在,每天工作之外的业余时间,大部分也都用在学习上。 “不能只做产品,要做精品。”屈晓光深知肩上责任重大。“这是生命。”特殊的工作性质,让屈晓光深谙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道理,所以要学习,因为“水平高了,才能做精品”。为了“生命”,多么严谨都不过分。刚读博士时,导师黄培康让屈晓光每个月写一篇学习体会,第一篇学习体会上,“全是红的,老师连标点都帮我修改了。” 这件事让屈晓光记忆犹新,“小事会做未必做得好,做得精。”“只有工作更多,才能做得更精。” 在我国的航天事业中,有大批大批的人都在默默奉献,不为人所知。屈晓光说,航天人是现实主义者,他们精益求精,不急于求成;航天人更是理想主义者,很多人拒绝了市场化公司的高薪聘请,因为他们的事业是国防事业,他们的目标是保证国家安全,他们也因此体会着祖国航天工作中的曲折、成功和快乐。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