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78年初,第一期《人民文学》刊登了徐迟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这一期《人民文学》很快销售一空。随后,各大报纸相继转载,2月18日《陕西日报》用两个整版转载了这篇报告文学,一个不为陕西群众和全国人民所熟悉的陈景润成为了当年知名度最高的人。从而有力推动了全国人民尊重科学、学科学、爱科学的社会风气。
陈景润是福建人,生于1933年。母亲生了12个孩子,只活了6个,陈景润排行老三。他瘦削、弱小,在小学里他总是受人欺侮。他过分敏感,是一个性格内向的人,但却独独爱上了数学。演算数学习题占去了他大部分的时间, 枯燥无味的代数方程式却使他充满了幸福,成为唯一的乐趣。在他上高中时,他从数学课上听老师讲起世界数学难题———哥德巴赫猜想,便在心里下定决心立志攻破。
1950年,他高中三年级,因为交不起学费,在家自学了一个学期。高中没有毕业,但以同等学历报考,他考进了厦门大学数学系。因为成绩特别优异,国家又急需培养人才,1953年秋季,陈景润被分配到北京,成为一名中学教师。由于不善于说话,又不注意营养照顾自己,一年内,他住医院6次,做了3次手术。
一个偶然的机会,厦门大学校长王亚南,就是马克思的《资本论》的翻译者,知道陈景润的情况后,让陈景润回到了厦门大学。王校长安排他在图书馆当管理员,又不让管理图书,只让他专心研究数学。在厦门大学图书馆中,陈景润很快就写出了数论方面的专题文章,文章寄给了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时任主持华罗庚一看文章,就看出了文章中的英姿勃发和奇光异采,把陈景润选调到数学研究所来当实习研究员。
自从陈景润被选调到数学研究所以来,他才智的蓓蕾一朵朵地烂熳开放了。在圆内整点问题、球内整点问题、华林问题、三维除数问题等等之上,他都改进了中外数学家的结果。单是这些成果,他的贡献就已经很大了。但当他已具备了充分依据,他就以惊人的顽强毅力,来向哥德巴赫猜想挺进了。他废寝忘食,昼夜不舍,潜心思考,探测精蕴,进行了大量的运算。一心一意地搞数学,搞得他发呆了。有一次,自己撞在树上,还问是谁撞了他?他把全部心智和理性通通奉献给这道难题的解题上了,他为此付出了很高的代价。他的两眼深深凹陷了。他的面颊带上了肺结核的红晕。喉头炎严重,他咳嗽不停。腹胀、腹痛,难以忍受。有时已人事不知了,却还记挂着数字和符号。
正在他修改哥德巴赫猜想中证明(1+2)长篇论文时,文化大革命开始了。修正主义苗子、白专道路典型、寄生虫、剥削者等帽子纷纷向他砸来。有人叫嚣着,此人混进数学研究所,领了国家的工资,吃了人民的小米,研究什么1+2=3,让哥德巴赫猜想见鬼去吧!可他无动于衷,只争朝夕地沉醉在他的数学世界中,什么也阻挡不了他向世界数学峰巅攀登的脚步。
1973年,他的论文发表了,早在他的论文发表时,西方记者迅即获悉,电讯传遍全球。国际上的反响非常强烈。英国数学家哈勃斯丹和西德数学家李希特的著作《筛法》正在印刷所校印。他们见到了陈景润的论文立即要求暂不付印,并在这部书里加添了一章,第十一章:“陈氏定理”。他们誉之为筛法的“光辉的顶点”。在国外的数学出版物上,诸如“杰出的成就”、“辉煌的定理”,等等,不胜枚举。一个英国数学家给他的信里还说,“你移动了群山!”
本报记者文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