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四海的中日交流史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5月14日10:06 新民周刊
吴四海的中日交流史
吴四海这位民间交流大使无疑是见证过去30年中日交往标杆性的见证者。

  他相信,邦交主要还要靠民间力量,应加强两国人民间的往来。

  撰稿·邵乐韵

  对过去30年的中日交往史来说,上视《中日之桥》主持人吴四海或许可称“标杆性的见证者”。

  听他的讲述,你会觉得似乎是机遇使然。但如果把他的经历嵌到中日交流大背景中,你会发现,其实偶然中存在着必然。

  上世纪80年代,一台现在看来极为普通的三洋单喇叭录音机,让正读高中的吴四海对日本心生兴趣。“当时我心里想:哇,这么小的一个国家为何生产出质量这么好的产品?这是一个怎样的民族?”

  那时候,“日本制造”风头正劲,不仅把美国竞争对手挤出局,而且大有抢夺世界市场之势,到了80年代中期,日本已是仅次于美国的经济大国,成为亚洲和世界的奇迹。

  吴四海渴望了解这个小而强的国家,而要了解一个国家,就要从学习语言开始。他决定由理科转读文科,并且在大多数人学习英语、关注欧美的时候,选择了相对小众的日语。

  自复旦大学毕业后,吴四海毛遂自荐进入上海电视台外事科,“当时工作主要有两部分,一是接待日本电视台来上海外景拍摄;一是挑选并推荐从日本引进的大量纪录片、影视剧。”吴四海清楚地记得,自己推荐的首部片子是山口百惠演的《血疑》。当年该片一经播出,开创了国内首播电视连续剧的先河。

  后来,喜欢喝酒作汉诗、且精通古日语的大阪电视台台长青山行雄来沪访问,吴四海担任随行翻译,这次偶然经历成为他人生中的一个重要转折。当时,青木行雄对身边的这位年轻人赞赏有加,立即向时任上海电视台台长的龚学平提出,邀请吴四海赴日交流,他亲自做经济担保人。

  1988年,吴四海背上行囊,作为中日交流的使者,踏上日本土地。

  1987-1988年间,上海掀起第一股留日潮。很多自费留学生既要筹学费又要赚生活费,在日生活相当艰难。吴四海却不用考虑吃住问题,在读卖电视台各部门轮岗学习。一年下来,国际部、策划部、制作部、广告部等运作流程被他摸得一清二楚。

  吴四海在读卖电视台兜足了一圈,跟导演和制片也混得很熟。当时,他还在关西学院大学攻读社会学博士课程。有一天,一个制片对他说:“四海啊,在日本学历太高人家只会把你当作搞理论研究的。我看你声音形象都可以,是个做主持的料,还是多做点实际工作吧。”

  于是,1991年,吴四海正式走到幕前,由电台做起,主要播报来自中国的信息。

  在当时的日本,启用中国人作日语节目主持并不多见。吴四海请国内媒体一起配合,调动传输资源,然后在大阪电台每周六晚5时30分向日本观众介绍有关上海的一切,中间插播周璇等人的音乐老歌,居然取得了相当好的效果。很快,日本NHK、朝日、读卖等广播电视媒体都向他发出邀请。

  正当吴四海在日本的事业一帆风顺之时,1995年底,上海台准备开播外语节目,台里想请吴四海回国。他没有犹豫,义无反顾地决定回来:“纵然日本的条件再好,但这个机会的价值却是无限的。这既能成为全国首创的日语节目,又能树起上海的国际形象,意义巨大。”于是,当别人正拼命出去的时候,他又回来了。

  没有经验,也没有助手,他一个人在国际部的临时办公室里,既当制片人,又当主持,还充当剧务。1996年9月29日,中日邦交正常化24周年之际,《中日之桥》开播了。日本驻沪各媒介竞相报道,《朝日新闻》、《读卖新闻》都在国际版显要位置作了介绍,日本3家电视台还派摄制组专程到节目制作现场采访。

  后来,随着中日关系逐渐走进低谷、国内反日情绪高涨,有人提出要关掉《中日之桥》,再加上电视台开始资源整合,节目被归入东方卫视频道,播出时间也改为周六上午8时,每次只有15分钟,几乎没人看了。

  不过吴四海仍对中日关系充满乐观。他相信,邦交主要还要靠民间力量,应加强两国人民间的往来。他说,“只有把中日关系放在大背景下去看,加强民间对话,双方才会有更多的理解。”

  在他看来,如果不是靠沟通对话,日企老板们怎么会把上海称作“工作、生活、投资的天堂”?如果不是去了解、观察,怎么知道日本人对我们文化的欣赏?你知道哪个日本企业家喜欢淘古玩,谁喜欢下象棋,谁又爱好做二胡吗?

  今年1月1日,《中日之桥》有了自己的娘家——ICS频道,而且还扩充了《经典日剧》、《音乐物语》两个板块,整组节目看起来充实了许多。

  随着中日关系的回暖,吴四海这位民间交流大使的劲头更足了:为迎接5月胡主席访日,3月份就策划了“中日之桥杯”高尔夫友好邀请赛,并亲自带领30多位民营企业家赴日交流;5月底,又将到大阪参加世博人文周;接下来,还想把渡边淳一、余秋雨、易中天这三个看似毫无关联的文人聚在一起。用他的话说,加强中日民间交流就是他的使命。-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