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潜力股如何爆发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5月14日10:33 新民周刊

  在业界普遍看好的金融中心“潜力股”排名中,上海紧跟迪拜排名第二。这似乎印证了英国金融服务技能理事会主席 雷顿(RoyLeighton)博士的观点:“上海会取代伦敦,这只是时间问题。”

  撰稿·金 姬(记者)

  63岁的史达德(JohnStuttard)在首届陆家嘴论坛上显得有些疲惫,这位前伦敦金融城市长被中国媒 体问得最多的恐怕是“上海离伦敦这样的国际金融中心还有多少差距?”因此,当《新民周刊》和这位现任普华永道(英国) 副董事长闲聊时,老人主动提到今年3月伦敦金融城出版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数》(TheGlobalFinancialCentersIndex3) 。

  这份报告在全球范围内评选出50个金融中心,伦敦位列第一,上海排名31位(中国上榜的城市还有香港No.3 和北京No.46)。报告认为,前10位中只有伦敦和纽约才算得上是“全球”金融中心,余下的只是“国际”金融中心, 而上海目前只是 “地区性的”金融中心。可喜的是,在业界普遍看好的金融中心“潜力股”排名中,上海紧跟迪拜排名第二 。这似乎印证了英国金融服务技能理事会主席雷顿(RoyLeighton)博士刚抵上海时对《新民周刊》表达的观点: “上海会取代伦敦,这只是时间问题。”

  金融中心与大国崛起

  今天的亚洲,香港、新加坡和东京的金融地位无疑超过上海。而曾几何时,上海是远东最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与伦 敦、纽约等并驾齐驱。纵观历史,金融中心“江湖地位”此消彼长原本就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上海何时重振雄风 ,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速度。

  从13世纪开始,威尼斯就成为当时世界的金融中心,其银行业、票据交换、货币兑换等行业已经非常发达。在中世 纪早期,威尼斯相对民主的政治氛围和实用主义的价值取向,与封建教会和贵族势力双重桎梏下的欧洲大陆形成鲜明对比,加 之其地处欧、亚、非三大洲贸易交汇的要冲,使得威尼斯一跃成为当时整个西方世界的贸易中心和金融中心。

  12至15世纪因开展东方贸易,阿姆斯特丹成为重要港口,1609年成立的阿姆斯特丹银行是历史上第一家取消 金属币兑换义务而发行纸币的银行,与此同时,阿姆斯特丹成立了历史上第一家股票交易所。后来,受“郁金香泡沫”及其他 因素影响,荷兰经济开始衰落,阿姆斯特丹也逐步丧失了世界金融中心地位。

  取而代之的是隔海相望的伦敦。乘第一次工业革命之东风,英国成为19世纪经济实力最强、殖民地最多的“日不落 帝国”。凭借高质量的工业品和低廉的价格,英国很快就成为世界的加工厂。随着价廉物美的英国工业品在世界各国不断渗透 ,英镑也就成为当时在国际贸易和资本输出中最普遍使用的货币。于是,伦敦无可争辩地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国际金融中心。

  二战后确立的以美元同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为基本框架的“布雷顿森林体系”,以国际协议的方式确定了 美元的世界霸主地位。凭借这一“双挂钩”国际货币体系所带来的货币特权,纽约取代伦敦成为最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随后 ,在纽约金融中心的推动下,美国经济稳步发展,并在20世纪70年代后引领了高科技的浪潮,帮助美国实现了从传统经济 向创新型经济的转型,巩固了美国作为世界经济强国的地位。

  历史轨迹表明,全球金融中心地位的确立,一般与国家经济实力崛起的进程同步。中国的高速发展,无疑会成为上海 不断超越的助力。

  给上海支招

  京都大学杉原薫教授曾指出,如果世界结束于1820年,一部此前300年全球经济史的主体就是东亚的奇迹;如 果世界结束于1945年,经济史的主体无疑是西方;而1945年以来,全球经济增长的重头戏又开始在东亚(以及东南亚 部分地区)上演。在21世纪,历史的大舞台再度发生了“位移”。从孟买到首尔,从东京到新加坡,从香港到上海,每座城 市都有建成与伦敦、纽约相匹敌的金融中心的雄心与计划。

  这些城市中,唯独上海有过辉煌的金融历史。这座城市对伦敦金融城的经验不会觉得隔膜。1986年英国开始实施 旨在促进金融业改革开放的“大爆炸”(BigBang)计划,并在随后的20年内取得巨大成功。

  在“大爆炸”之前,伦敦的投资银行、经纪商以及承销商只能是英国本土企业,业务单一,以合伙制公司为主,一片 死气沉沉。1986年的“大爆炸”取消了固定佣金制和单一业务制度,一家公司可以同时从事公司融资顾问、股票承销、经 纪业务及自营交易。国际资本也进入英国,并收购英国公司,伦敦证券交易所也从面对面的场内交易向电子交易转型。

  开放的伦敦吸引众多金融机构纷至沓来。现在,伦敦拥有世界上几乎所有大型国际银行和金融机构的办事处。2005 年,全球首次发行的国际股票中多数在伦敦上市;2006年,伦敦交易所年度首次公开招股集资总额为320亿美元,远远 高于纽约股票交易所的187亿美元。截至2006年3月,共有333家银行获准在英国从事经营活动,其中255家外资 银行在英国设立了分支机构或者总部。2006年底,英国银行业资产和负债达到6.2万亿英镑,是1995年的3倍。外 资银行持有半数以上的英国银行业的资产。如今,伦敦已取代纽约成为全球头号金融中心。

  伦敦证券交易所CEO克劳拉·菲思(ClaraFurse)女士在本次陆家嘴论坛上指出,上海有机会成长为全 球金融“第三时区”,关键问题是开放度。“英国可以有这样的地位,不仅仅因为它是一个贸易国家,而且它本身是非常开放 的,欢迎外来事物。我们的金融从业人员有40万人,其中20万人都是外国员工。”

  相比之下,上海各金融单位从业人员数为16.71万人(2007年10月数据),其中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 从业人员占55.3%,但主要还是本土化人才居多。

  对此,上海市委常委、副市长屠光绍在论坛上推出了“陆家嘴金融城”的概念。这个中外金融机构、证券期货等全国 性金融市场的聚集地,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核心功能区,今后将吸引集聚全球金融人才,加强以能力建设为核心的开放的金 融机制,建立市场化管理制度,不断提升金融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的发展空间,营造出让各类金融人才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

  当然,光靠金融人才还不够。高盛亚太区董事总经理胡祖六指出,伦敦之所以比法兰克福早一步成为世界金融中心, 是因为它建立了一套完善的低税制度和透明的金融市场,以此吸引大量的国际金融人才。

  此外,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必然面临与香港的差异化定位。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局长王瑞杰表示,香港已发展成为 远东国际金融中心,各方面制度比上海发展得更完善,但上海同样具备强大的后劲。王瑞杰认为,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与 香港的定位并不矛盾,“前者可能是以贸易、吸引投资最大化为目标的金融中心,后者则是以股票、债券、基金、期货为主的 金融中心”。

  这个观点得到了香港金融管理局总裁任志刚的呼应,他表示沪港之间不是残酷的竞争关系,而是“互助、互补、互相 促进”的三互关系。任志刚认为,在一国两制的体制下,中国存在着两套金融体制,上海、香港两套金融体制完全能够更好地 协调起来。

  也许,正如摩根斯坦利董事长兼CEO麦晋桁(John.J.Mack)所说:“上海如果能敞开大门,吸引人才 ,同时再进行金融创新,完善机制,就可以成为金融中心。”-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