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营造国际金融话语权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5月14日10:33 新民周刊
论坛和媒体,作为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质上是一对共生关系。 撰稿·王泠一 全球金融界高度关注的首届陆家嘴金融论坛日前顺利闭幕,这是奥运前夕的中国金融界在上海向国际社会彰显发展决 心的桅杆。它带来很多希望,也留下诸多思考。笔者在此期间考虑得最多的是——如何实现本土媒体与新生论坛的互动、共生 和双赢问题。 读者们都清楚,本土媒体的进步有一个历史的过程。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的今天,这一进步历程显得特别清晰。 笔者曾观察到,10多年前,上海开始成为全球瞩目的东亚经济中心城市,国际社会对上海的信息需求出现饥渴状态。当时, 每天发生的大量经济信息主要通过本土媒体的渠道,迅速传播到全球各主要城市和各要素市场。对于海外投资者而言,上个世 纪90年代初期,关于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信息每季度才能获得一次(快于兄弟省市的半年一次),而新加坡及香港地 区都是每周一次通过媒体向投资者提供综合信息。进入本世纪,上海也能达到每周发布综合信息和由新闻发言人通报重大政策 信息的传播水平。 不过,如果要判断上海媒体近年在经济信息传播方面特点的话,似乎可以这样概括“三重三轻”——重民生、轻宏观 ;重车市股市与房市、轻银行保险与外汇;重投资项目、轻发展主张。“三重三轻”在客观上使得读者不解渴。2004年在 一次关于财经专业媒体发展方向的探讨中,一位传媒高层与笔者谈到:一流的国际金融中心城市必有与之相匹配的一流国际金 融媒体;伦敦和纽约都有自己具有世界性影响力的金融媒体,但我们无法寄希望于这些媒体垄断集团对于上海崛起的客观报道 ;所以,作为后发者,上海也要在谋求国际金融的话语权方面有所突破。后来,上海催生了《第一财经日报》、《每日经济新 闻》等财经专业类报纸,也进入了国际金融机构上海代表处的办公室。经笔者调研,这些驻沪代表的普遍感受是上海财经专业 媒体——信息丰富、思想单薄。因此,他们还要经常性参加各类专业和发展论坛,来进一步把握上海的脉搏。笔者认为,这种 状况和财经专业媒体以及记者的年轻化有关;而《华尔街日报》、《产经新闻》等权威的金融媒体,都得到了高水平智库的支 撑,而路透集团本身就拥有一流的咨询机构。 目前,上海发展的活力正在日益增强,陆家嘴金融论坛每年都将举行。这被国际社会理解为上海代表中国谋求国际金 融领域发言权的长征,第一次论坛已经成功举行,则意味着迈出了坚实的一步。而论坛和媒体,作为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质上是一对共生关系。陆家嘴金融论坛如果要达到博鳌论坛的水准,乃至与达沃斯论坛比肩,没有本土媒体的支持是难以想 象的。为对今后的陆家嘴金融论坛提供充分的媒体保障,首先需要发挥专业类本土财经媒体在平面、电视和广播方面的立体优 势,作为直接面向国际社会进行上海相关信息传播的主力媒体,争取用5年的时间,在打造陆家嘴金融论坛品牌的同时,也使 上海出现国际知名的财经媒体品牌。此外,国际经验也表明,金融中心城市培育的过程,也是金融文化积淀的过程。如首届陆 家嘴金融论坛,就提出了建设信用文化的重要观点。发挥一流的综合性周刊的文化品位优势,为陆家嘴金融论坛留下文化积淀 ,也应是题中应有之义。(作者为上海社会科学院学者)-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