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医疗队随机携带“全天候野外手术室”救灾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5月14日22:06 新华网

  新华网上海5月14日电 (记者杨金志) 5月14日下午4时,记者拨通上海仁济医院胸外科陈宗南医生电话时,他刚刚抵达成都双流机场。陈医生告诉记者,上海医疗队随机携带的高科技“全天候野外手术室”将在救灾中发挥重要作用。

  记者从上海市科委、科技界了解到,在此次支援地震灾区救灾过程中,很多环节都充分运用了高科技手段,这些手段将对挽救灾区人民生命、重建家园起到重要作用。

  14日上午,第一批5支上海医疗队奔赴灾区。陈宗南在电话里告诉记者,他们携带的一套现场医疗应急救援系统,刚刚在今年1月底的上海“世博科技专项”中通过验收。这套系统经过两年多的研制开发,将在这次汶川地震救灾中首次投入运用。

  现场医疗应急救援系统是一个全天候的野外标准手术室,自带能源系统、水处理系统,不依靠当地任何设备就能够独立进行手术。平时,手术室打包成一立方米左右的小包裹,但是,在野外现场完全充气展开的话,占地足有20个平方米,高度达到2米。手术室顶部装有LED灯,全部能源都是自带的。帐篷充气后,内部气压比外部高,能使内部始终处于无菌状态。帐篷材料还能抵挡各类毒气、毒液。

  上海联合塞尔生物工程有限公司企业发展部总监贾媛告诉记者,地震灾害发生后,公司马上接到国家有关部门的通知,要求紧急生产预防霍乱的口服霍乱疫苗。公司平时的产量一般为每年100万粒,调整产能后,现在每天大约能生产10万粒药物。这家企业生产的口服霍乱疫苗,是从1992年开始研发的,到2002年上市,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疫苗对肠毒性腹泻的保护率在85%以上,对霍乱的保护率超过88%。

  “疫苗将在灾区防疫抗病方面起到重要作用,”贾媛说,“这说明我们投入10年的时间和大量资金进行科学研发,一定是物有所值的。”

  记者了解到,四川汶川地震灾害发生后,上海市科委立即研究如何发挥科技在抗震救灾中的作用,倡议全市各科研院所、高校、科技企业抓紧行动起来,为灾区救灾和重建工作提供成熟技术,重点包括传染病预防预警技术、食品安全检测与水质处理设备和技术、受损建筑检测、修复设备和技术等。上海市科委表示,将配合四川相关部门,根据灾区的实际需求,协调、组织、调用本市相关力量和技术,开展灾区救助和重建工作。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