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平心伤 孩子你别怕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5月15日08:55 四川新闻网-成都晚报

  昨日,成都市心理专家组建了“灾后心理救援志愿队”,对灾难中出现的心理危机进行心理援助和心理干预。本报心事栏目启动灾情心理应急报道,联合志愿队,共赴灾区为灾民和孤儿送去心灵抚慰。

  记者 刘静 杨婕 李祥云

  近两日,四川华西心理卫生中心接到来自都江堰等灾区红十字会的求助电话后,表示地震灾区急需心理专家为灾民进行心理援助。昨日下午5时,由四川省急救医学会、四川省医学会、四川省精神医学专委会、成都市精神医学专委会、四川省心理学会、四川省护理学会、四川省红十字会、成都市妇联等部门与四川华西心理卫生中心共同组织,成立了一支“灾后心理救援志愿队”,准备赶赴灾区,对灾民、特别是失去双亲的孤儿进行心理援助。据悉,参加志愿队的志愿者须执有国家颁发的“咨询师资格证”,并经过严格的审查,由全国知名的心理专家带队,有组织有安排地进入灾区。

  同时,一支来自全国各地的心理专家队伍正准备自费入川,深入医院和灾区,进行灾后心理援助行动,他们希望能尽快与相关部门取得联系。“地震过去,谁去平复灾民恐惧不安的心?——我们这些心理咨询师义不容辞!”这是一支叫“四川心理援救小组”心理咨询师志愿者队伍的誓言。明日,该小组的首批志愿者将从祖国四面八方赶到成都,深入灾区和医院,开展为期半月的心理危机干预服务,安抚劫后余生的灾民,尤其是失去双亲的孤儿。该小组由全国知名心理专家韦志中发起。地震发生的第二天,他在博客中刊登了一篇帖子,号召心理援助志愿者赶赴灾区。“出乎意料,短短一天之内,来自全国的100余名心理咨询师纷纷跟帖,要求自费前往灾区!”随后,志同道合的咨询师们成立了一个QQ群,并不断有新的咨询师加入。

  原籍重庆的群管理员张再红是武汉的一名资深心理咨询师,得知四川地震,她立即加入该小组。为确保志愿者能为灾民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她不得不连夜审核志愿者资格——前往成都的咨询师必须是咨询案例二百例以上,具有危机处理的能力,并具备国家颁布的咨询师资格证。

  相关链接

  心理危机干预知识

  应激反应一般可分为三大类,第一类为急性应激状态,最常见,一般在事件发生后数小时到一天内出现,一天后可缓解,通常不超过1个月。若1个月仍不缓解,且经常出现对恐怖事件的回忆或高度警觉,有意回避有关的言谈、场景,就成为创伤后应激状态(第二类)。该状态持续时间较长,国外的文献报道在创伤半年内可缓解,国内通常认为需要1年时间才可缓解。有的可持续数年,称为应激后适应障碍(属于第三类)。灾难后,心理应激干预时间和方法的不同,使创伤应激的恢复通常有四种结局:

  1、功能改善,即创伤影响消失,功能正常,并能提高某种防范能力,如今后再遇到相似事件知道如何躲避。

  2、状态恢复,即虽然能力没有提高,但至少能恢复到事件发生前状态,情绪、生活恢复正常,但有些孩子可能将压力隐藏在潜意识下,所以需要长期在观察。

  3、功能水平下降,可能产生对社会上某些人、或事、或物、或现象的恐惧,可能残留某些症状,对其生活产生部分障碍。

  4、长期创伤应激,出现心理障碍,影响正常生活,儿童可能不能独立做事,成人可能出现学习、工作、生活能力下降。

  专家访谈

  让孩子尽快脱离伤痛

  昨日下午,记者采访了四川华西心理卫生中心的心理专家孙学礼教授。据他讲,任何形式的灾难都会对儿童心理直接造成伤害,所以,受灾的儿童必须得到成人特殊的帮助、照顾和关心,紧急采取灾后心理危机干预措施,而孤儿更容易出现一些应激反应,出现比如过度担心害怕,容易受惊吓等。童年时的意外伤害、恶性事件刺激可影响孩子的一生,因此要强调在创伤事件后及时对儿童进行心理应激防护和康复,并且要长期关注这些孩子的心理状态,对象不仅是受伤的孩子,还有当时没有受伤但却目击了这一事件的孩子。

  记者:灾后心理援助行动有着哪些重大意义?

  孙学礼:在国外,当突发事件出现后,就会有大量懂得心理支持的人员、社会志愿者、受过培训的人员到达救护现场,在医生救助伤病员的同时,对伤者进行心理支持或引导。这次四川地震灾害后,政府部门紧急与相关医院联系,并启动灾后心理援助和心理危机干预应急预案,对灾民,尤其是儿童、孤儿进行心理关怀,体现出政府在突发性事件中救助行动考虑得十分周全,有利于稳定人心、开展灾后重建。

  记者:受灾儿童和孤儿与普通受伤儿童有何不同?

  孙学礼:由洪水、地震、突发恶性事件造成的伤害叫急性创伤应激,与普通创伤不同,是由有许多不可预测因素造成,会使人产生较强烈的应激。应激出现后有不同的反应形式,对儿童来说,最多见的,首先是痴呆、麻木、丧失警觉状态不知闪躲或逃避,接着会出现惊恐、喊叫、恶梦,而且受伤情景会反复在脑中闪现。

  记者:急性创伤应激引起的儿童异常反应在什么时候会出现?

  孙学礼:儿童上述异常反应在灾后可以很快出现,也可能很久才出现。一般来说,这些状态多在事件发生后的半天或一天内出现。如不及时干预,应激对人的影响,尤其是对儿童的影响可能是终生的,因为儿童时期的急性创伤应激如果不能治疗,心理创伤的后果,对其人格发展、行为方式会有很大影响。

  记者:心理专家会对地震中受灾的儿童采取哪些心理危机干预?

  孙学礼:灾区现场紧急心理救助是一方面,后期还必须接受心理机构更专业和全面的治疗,如进行认知重建、系统脱敏、对一些问题进行合理化解释。后期通过家庭治疗、认知治疗、行为治疗等形式,让孩子能重新建立自我调节功能。若孩子在事后1个月,仍然状态不好,家长应继续向专业儿童精神医学专家求助,避免其出现慢性、严重的创伤后应激障碍。心理干预应由儿童精神科专业人员参与,不能将心理防护片面地认为是心理疏导、劝慰,而是要认识到其中许多科学内容方法。切忌过度的劝说,或过分渲染当时的恐怖等,这都可强化不良事件对孩子的刺激,使其长期无法摆脱刺激造成的阴影。

  记者:孩子经历地震灾害后,家长应注意哪些问题?

  孙学礼:除了心理专家,孩子的亲人和老师同样可以帮助孩子脱离灾难所造成的心理伤害。孩子在3岁前,对事件的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相对较弱,对创伤的记忆力也较弱。但3岁~6岁的孩子则对社会已有初步认识,对社会变化比较敏感,突然的社会环境变化,以及父母情绪的变化对孩子的影响较大。有些孩子看到一些突发事件可能只是觉得发生了某件事,不能判断事件的严重性及其后果,但父母对事件强烈的反应(如拍案、痛哭、激烈的言语)对孩子反而是一种惊吓,有时可对孩子造成更强烈的刺激,对一些敏感的孩子无异于雪上加霜。

  记者:面对灾难中孩子的心理问题,家长应该如何应对?

  孙学礼:我们应该想到的是,家长也很有可能同样因为地震引发心理障碍,此时,应该通过心理医师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了解相关的科学知识,既不能过度紧张,也不能忽视孩子的心理感受和心理状态。其次,父母要在环境调整和心理支持方面多加注意,尽快将家庭环境、社会环境恢复到正常生活状态。要与心理医师建立联系,随时咨询有关问题,或寻求帮助。

  相关新闻

  如何保护受灾儿童的心灵

  一、尽快指导儿童远离灾害现场、可能继续发生危险的场所以及受伤的幸存者,避免进一步的伤害。

  二、儿童需要得到情感支持和恰当的信息,成人要鼓励、倾听儿童说出自己在灾难中的经历及内心的感受,鼓励儿童说出害怕,帮助儿童了解出现恐惧和害怕是正常的情绪反应,允许他们哭泣和表达悲伤,不要强求儿童勇敢或坚强。应该反复向儿童承诺爱他,会照顾他免受伤害。

  三、6岁~12岁的儿童会非常在意父母与老师对灾难的反应与态度,也会学习他们应对灾难的方式。所以,作为儿童的保护者,在和儿童相处或交往前,成年人需首先正视自己的感受和情绪。当成人在经历灾难或创伤事件后出现情绪问题时,应尽量不要在儿童面前表现出自己的过度恐惧、焦虑等情绪和行为,要及时处理自己的压力和调整情绪。父母对事件的反应在孩子面前要有所控制,要尽量坦然面对,给孩子一个合理的解释,要让孩子感到这件事不是无助的,而是可以防范的,而不是简单的发泄。

  四、父母与老师应保持充沛的精力、坚强的信心、规律的生活、整齐的衣着、平稳的情绪,这些都会让儿童产生安全感,让他们觉得灾难已经过去,一切正在趋于正常化。

  五、父母也需要积极地调整自己的心态,如果父母的心态一时难以恢复正常,孩子应该由其他亲属帮助养护。

  六、虽没有直接受到伤害,但目睹了事件全过程的孩子同样会产生应激反应。此时孩子的父母应该想到孩子也需要关注,并寻求心理帮助。

  七、在适当的时候,借助动画片或玩具,对孩子进行防御和应对危险事件能力的培训。

  八、灾后儿童的心理问题持续存在,应继续接受心理机构的专业治疗。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