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治理之急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5月16日09:58 第一财经日报
多位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权威专家都呼吁,必须在搜救幸存者、救助伤者的同时更加重视观测、勘察地震形成的堰塞湖,并采取必要手段。而这些如青川县委书记李浩生所说,都需要专业人员。 “我们的专家老师都去救灾了,全部都在灾区,(手机)没有信号,联系不上。”位于成都理工大学的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工作人员告诉本报记者。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聂高众等权威研究者也已赶到震区,本报记者拨打了一下午他的电话,都未拨通。 “主要看水位高低,然后是遥感,并计算水量。再根据危险程度排队,分出哪些是大的、最危险的(堰塞湖)。现在这里是高危区,必须引起测绘等部门的重视!现在非常大的问题是堰塞湖形成了,但具体数量和水量还不知道。”高建国说。 研究者普遍认为,强余震或下暴雨,可能导致堰塞湖溃决。而灾区的余震和即将到来的雨季都增加了隐患。 曾数次去岷江上游调查的重庆交通科研设计院道路工程所所长柴贺军认为,这次地震肯定会形成很多堰塞湖。他在电话里大声对本报记者说:“我就告诉你:一定、一定要注意两方面:一是对现场堰塞湖天然坝体的稳定性作评估,水位很高了再处理就晚了,之前就应该打出水口,把水位降低甚至炸毁坝体、降低坝高。这样即使溃决也比较安全。这些必须请专家到现场判断才成;二是也许有的堰塞湖坝体很厚,甚至几百上千米,那就要考虑人员疏散和重点工程的保护。” 在柴贺军的专项研究中,坝顶溢流、潜蚀与管涌和坝坡失稳是溃决的主要原因。2000年4月,西藏一处大型滑坡在易贡藏布河上形成天然坝,坝体沿河谷长近215公里。两个月后,湖水漫坝。起初溢流量较小,但随着水流的冲刷、坝顶物质被冲走,水流量变大,最终导致坝体溃决,造成了很大的危害。 “我在处理灾害的事,特别是滑坡。”昨天,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地理学会水文专业委员会主任周成虎说了这两句,就急忙挂了本报记者的电话。他和同行专家曾对上述西藏滑坡形成的堰塞湖进行了卫星遥感监测,监测和计算结果与现场调查结果基本一致,表明利用卫星遥感数据定量监测地质灾害是可行的。 发现形成了多少滑坡和堰塞湖,确实已成为目前防患次生灾害的最重要工作之一。 警惕小海子 去九寨沟的中途,游人一般都会停下来远看一下小海子——这个由叠溪-较场台地滑坡堵江形成的堰塞湖,位于岷江上游茂县境内,距茂县县城54公里。 小海子高约100米的天然堆石坝,也是1933年叠溪7.5级地震形成的。 小海子坝形成伊始,就引起人们的重视。人们曾通过开渠放水和降低天然堆石坝高度等方法来减轻灾情,但并没有完全消除隐患。之后,小海子坝仍不时溃决,酿成下游多次水灾。 1986年6月15日,因暴雨、山洪,小海子部分决口,水位下降12米,形成岷江上游建国以来的最大洪水。决口后,6米高的洪峰沿河而下,冲毁索桥17座、小水电站11座和提灌站21座。1990年8月,小海子又一次溃决,也造成严重灾害。 成都理工大学工程地质研究所韩爱果曾专门研究过小海子,她告诉本报记者:“小海子的坝仍存在再次溃决的可能。它的坝近几年虽没有溃决,但不等于以后不会溃决,应该克服侥幸、麻痹心理,开挖溢洪道。开挖溢洪道是使用最多、最简单的方法。1993年10月,曾在小海子坝上开挖溢洪道,降低坝体的高度,排泄部分湖水,减轻了对下游的威胁。” 研究者普遍认为,小海子坝的地质条件较差,到九寨沟的公路就是不下雨,平时也有一些崩塌。岩体松动又在水体中时,很容易产生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等次生灾害。“这个海子很重要,那里是个断层破碎带,所以物质比较破碎,岩体松,滑坡多。”韩爱果对本报记者说。 昨天,水利部部长陈雷说,要利用卫星遥感、航测航拍等现代先进技术,巡查、分析地震灾区尤其是四川重灾区的水库、水电站和堰塞湖的出险情况,并对险情进行分析研判,组织专家制定切实可行的应对方案。对存在垮坝风险的水库、水电站下游的人民群众,必须要及时组织转移,并采取泄洪、腾空库容等措施,保证防洪安全。 记者了解到,岷江上游旱雨季分明,5~10月为雨季,降水量占全年总降雨量的80%。现在,时间就是未来的生命。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