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名专家将提供震后心理援助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5月18日09:48 新京报

  本报讯 (记者王卡拉)昨日,中国红十字会心灵阳光工程办公室透露,心灵阳光工程将在北京、四川等地组织培训10000名心理咨询师,并在各个乡镇建立心理咨询室,为受灾群众无偿提供心理咨询。5月20日,首支心理援助队伍将在本报全程赞助下奔赴绵阳。

  据中国红十字会心灵阳光工程项目执行主任黄依介绍,“汇川行动 心灵重建”救援行动将分为几个阶段。除了对灾民的心理疏导外,针对救援人员,心理咨询师还将进行快速的基本心理干预技巧培训,一方面使他们在救灾时能对灾民进行基本心理疏导,另一方面提高其自我调节能力,避免心理枯竭,提高工作效率。

  中国红十字会还将在受灾地区建立灾害心理干预基地,组织队伍为灾后重建提供持续心理援助,重点帮助受灾地区的幼儿、儿童、青少年及其家长和教师,走出心理阴影、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同时为相关部门的地震救灾方案提供心理学补充和具体措施。

  - 对话

  中国红十字会心灵阳光工程特邀专家、北京心理危机干预研究中心主任张晓丽,也将随同心理救援队伍奔赴绵阳。昨日,她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

  外围人群也需心理干预

  新京报:从专业角度看,您认为现阶段哪些人最迫切需要心理援助?

  张晓丽:很多人肯定会想到那些失去亲人的人,但奋斗在救灾最前线的战士、志愿者们的心理承受能力也到了极限。所以不仅仅是遇难者家属,旁观者(包括幸存者、目击者)、外围人群(包括救援人员、官员、记者、遇难者同事)等,都需接受心理干预。

  新京报:在这种灾难面前,人出现心理问题时,往往会有什么表现?

  张晓丽:灾难中,人们处在应急状态下,来不及体会内心最深的伤痛。但在灾难初期、尤其是得到噩耗之后,在情绪上出现恐怖、震惊、回避和否认。接下来还会出现痛苦、绝望等。与此同时,还会伴有生理上的一些反应,比如注意力不集中、解决问题能力变弱、内脏不舒适等。如果得不到及时处理,创伤的阴影会延续几年、甚至几十年。

  倾听和陪伴孩子最重要

  新京报:看来,心理干预是一个持久的过程。

  张晓丽:对。震后人在情感上、心理上会出现很多问题。有些心理志愿者说要去现场,我和他们交流时说,这是一个持久战,不是去几天就能解决的。我们要让人们意识到,不仅仅是家园毁了,人亡了,更重要的是活着的人心灵的创伤,需要慢慢恢复。

  新京报:灾区孩子的命运牵动着每个人的心,该如何照顾他们内心的问题?

  张晓丽:很多孩子在面对大灾时会用表面的微笑听话来掩饰内心的痛苦,实际上他们的痛苦还没有释放出来。现在灾区孩子很多都集中居住,周围的成年人可以利用这一点,当有一个孩子表现出悲伤时,要抓紧机会让他们聚集在一起释放悲伤。不是要劝他别哭,而是主动询问,了解孩子的需求,倾听和陪伴孩子是最重要的。

  本报记者 王卡拉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不支持Flash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