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救援队带警犬奔灾区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5月19日15:55 世界新闻报

  《世界新闻报》特约记者/苗淼/王银泉

  《世界新闻报》记者/朱曼君

  5月12日的四川汶川大地震不仅牵动着每个中国人的心,也引起国际社会的强烈关注。从5月16日起,日本、美国、英国、俄罗斯等国家纷纷派遣专业救援队赶赴地震灾区协助救援。四川大地震的国际救援行动已经拉开帷幕。

  日本救援队:携带三大武器赶赴灾区

  16日9时45分,日本政府派遣的首批31名专业救援人员星夜兼程抵达距成都400公里的青川县关中镇,开始了地震救灾行动。这是此次地震以来,中国政府接受的第一个外国救援队伍。

  15日上午,中国政府正式向日本政府发出了派遣国际救助队的邀请。“在接到命令的那一刻起,救助队员就放下手头的工作,立即向消防厅报到。”来自海上保安厅的日本救护队员佐藤说。从上午11时开始,来自东京消防厅、警察厅机动队以及海上保安厅的救助队员,来不及与家人告别,直接从各地奔赴东京国际机场集合。15日晚,第一批31名队员到达中国。次日,第二批队员到达中国,两批共有近80人。

  日本救援队是一支设备先进的队伍,在他们携带的救灾设备中,包括三件最新“武器”。第一个是世界最先进的生命探测仪,能够探测到废墟底下心脏的跳动和轻微呼吸;第二个是二酸化碳素探测仪,通过一条细管向废墟的深处输入二酸化碳素,可以确认是否有人;第三个是地震预警器,可以提前测知余震。随同队员前往四川灾区的还有两只救灾警犬,其中一只是日本赫赫有名的“英雄”,它在两年前的日本新潟大地震后第5天,凭着异常灵敏的嗅觉,从废墟中发现了一名一息尚存的女孩。训练这只警犬的队员在出发前表示,希望这个小“英雄”能够再立新功。

  来自地震多发国家日本的紧急救援队队员个个都是精兵强将。据日本总务省消防厅介绍,这次派往四川地震灾区的国际救助队由80人组成。所有队员都是从全国各救助队中选拨出来的最优秀队员,许多队员曾参加过阪神大地震和新潟大地震的救灾工作,具有丰富的实战经验。其中,一名叫小野智木的消防员因为曾在1996年新潟县中越地震中表现出色,在日本还是个小有名气的英雄。

   虽然队员们都知道四川地震灾区余震不断,救援工作难度大且危险性高,但作为地震多发国的国民,他们对发生在中国的灾情感同身受,都希望能尽快赶赴第一线救出更多灾民。

  据悉,日本灾害救援队是日本政府于1987年6月建立的,按国际救援队标准建设,主要包括SAR(搜索与救援)队、专业救助队、医疗队、管理队、联络队、教育队等。该队配备有100余吨的设备和工具,救援人员达1540人,分别来自日本警察局、日本海岸警备队和火灾管理机构。

  美国志愿组织:会说简单中文和四川话

  地震灾害发生后,数以万计的志愿者成了抗震救灾的重要力量,一些外国留学生和外国友人立刻加入抗震救灾行动中。

  在重灾区之一的北川县,16名外国志愿者立即投入救援行动,他们来自美国、英国和墨西哥等国。5月14日,在北川县户外的临时帐篷医院里,来自美国的凯尔西、牧勇士、郭爱德、孙柏安等友人忙碌地协助医生救治伤员。他们都是美国医学博士孙柏安带领的“心连心”国际组织成员。这是北川灾区的第一个国际慈善救助公益组织。

  地震发生后,这几名在四川等地工作和学习的美国人开着3辆车,在孙柏安的带领下进入灾区,送去急救用品,并为灾区救援工作服务。这些美国志愿者长期生活在成都,会说简单的中文甚至四川话,其中四五人掌握医疗知识,其他人可以帮助抬担架和寻找亲朋。

  14日,志愿者队伍带着一批药品来到北川中学的操场上。他们说,还有许多物品留在因道路不畅而不能过来的车上,因此,他们多次折回约两三公里远的车上。

   凯尔西·加德纳女士是一名护士,她在成都第六医院工作,在北川中学操场上的医疗帐篷里,她拿起听诊器,穿上护士服,和中国医生一起为刚刚抢救出的伤员进行医疗救助。阿伦是一名在成都的留学生,他说,自己曾经多次来北川旅游,对这个地方有特殊的感情。在成都工作的美国人郭爱德和朋友们则忙着抬伤员、搬运矿泉水。

  23岁的美国留学生艾里克·博格是一位志愿者,地震前,他在绵阳市的西南科技大学学习汉语。震后第二天一大早,他就带着饮料和药品赶到北川县。由于能说一口流利的汉语,他义务为美国医生做起了翻译。同时,他还见缝插针地为灾民服务,每当有伤者抬来,他就跑过去帮忙:“我有两只手,能做什么,就做什么。”他说,“我亲眼看见了中国政府的组织工作,很佩服,我看到了中国人的团结,在灾难面前,大家一起努力,我很感动”。

  5月14日,温家宝总理在北川县曲山镇看望救援人员和受灾群众时,在现场碰到了几位从成都赶来的美国志愿者,对他们帮助灾区人民的行动表示了感谢。目前,这些志愿者正准备从美国包机运送救灾物资。

  英国搜救支援小组:搜救生还者不应轻易放弃

  一个由10名志愿者组成的英国搜救支援小组日前辗转香港前往四川地震灾区,展开救灾行动。与日本搜救队相比,该队伍的特殊之处是在废墟中寻找生还者的能力强。

  这个搜救支援小组携带的专业设备包括可以在废墟中寻找生还者的可视照相系统、声音辨听系统,以及可以探测到处于昏迷状态但仍有呼吸的幸存者的二氧化碳探测仪器。

  英国搜救小组曾多次参与国际救援任务,在地震救援方面经验丰富。他们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是正确认识幸存者的存活时间。有些人认为,在大地震两天后被埋压人员生还希望渺茫,六七天后还能发现幸存者应是“奇迹”。但他们认为,坍塌的建筑物里充满蜂巢状的空间,由于各种因素,许多受灾人员能顽强地坚持多天。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比如,1985年,墨西哥大地震一周后抢救出的人员中仅婴儿就约有10名,甚至有一个9岁男孩在大地震15天后才获救。因此,只要还有一点希望,搜救工作就不要中止。

  他们还建议,尽量多派专业搜救人员并紧急培训非专业人员。在很多情况下,非专业的救援人员对坍塌的建筑物内是否存在幸存者缺乏辨别经验,因而导致一些受灾人员失去最佳抢救时间。

  此外,建筑物废墟存在很多可知和不可知的危险因素,非专业的救援人员对这些危险因素缺乏认知,容易导致建筑物进一步坍塌。而专业搜救人员掌握正确的搜救知识和技巧,拥有专业的搜救工具和丰富的搜救经验,能将有关危险降至最小,并提高受灾人员的生还率。因此,应尽量多派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员参与震后搜救工作,并加强对非专业救援人员的现场紧急培训。

  另外,搜救行动应该持续。震后搜救到了一定程度,需要有选择性地一点一点清理废墟。由于余震和受损建筑物的不稳定性,这是一项非常危险的工作,要加倍小心。需要强调的是,在清理废墟的同时要继续进行搜寻工作,随时准备抢救此前未发现的幸存者。因此,搜救工作应该是持续性的,直到所有受损建筑物检查完毕,废墟清理工作全部完成,以及寻找幸存者的希望完全消失,搜救工作才应宣布结束。(世界新闻报)

 [1] [2]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不支持Flash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