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卫星北斗一号和北京一号齐上阵助力救灾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5月20日13:55 青年参考

  本报特约撰稿 曾望

  5月16日本报《抗震救灾凸显解放军新战力》一文中曾报道,一支携带了“北斗一号”卫星终端机的部队,从13日中午12时开始,沿着马尔康、黑水、理县到汶川的317国道艰难行进。有读者来电询问,说在电视上频频看到介绍“北京一号”卫星参与抗震救灾中的报道,是否是出错了。其实,“北斗一号”和“北京一号”是有区别的。

  “北斗一号”重在通信和导航

  据新华社17日报道,成都军区某部通过“北斗一号”发回信息:北川县茶坪余震不断,海子(湖泊在当地的称呼)水位迅速上升,随时可能发生重大洪灾。灾民已弃家转移高处,46名重伤员急需救助。新华社16日也曾报道,救援部队携带的“北斗一号”终端机,15日继续传回汶川地震灾区的最新灾情和救援情况,大部分救援部队已经到达指定位置,在灾区各乡镇展开全面搜救。从这两则报道可以看出,在当地通信设施严重受损的情况下,我国自主研制的“北斗一号”系统能发挥重要作用,救灾指挥部可以通过“北斗一号”系统,精确判定各路救灾部队的位置,以便根据灾情及时下达新的救援任务。

  “北斗一号”卫星定位系统是我国自主研发,利用地球同步卫星为用户提供全天候、区域性的卫星定位系统,其主要功能是:

  1定位:快速确定目标或者用户所处地理位置,向用户及主管部门提供导航信息。

  2通信:用户与用户、用户与中心控制系统间均可实现双向简短数字报文通信。

  3授时:中心控制系统定时播发授时信息(“授时”即每天在一定时间用无线电信号报告最精确的时间),同时为用户提供时延修正值(“时延”指从说话人开始说话到受话人听到内容的时间)。

  2003年5月25日,我国成功将第三颗“北斗一号”导航定位卫星送入太空。前两颗“北斗一号”卫星分别于2000年10月31日和12月21日发射升空。第三颗与前两颗“北斗一号”工作星,组成了完整的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可以确保全天候、全天时提供卫星导航信息。第三颗北斗卫星的发射升空,标志着我国成为继美国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和苏联(俄罗斯)的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LONASS)后,在世界上第三个建立了完善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

  “北京一号”想看哪就看哪

  汶川地震发生后,科技部所属国家遥感中心紧急启动应急工作机制,组织“北京一号”小卫星运营公司——北京宇视蓝图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迅速反应,利用“北京一号”小卫星灵活机动的优势,为抗震救灾提供遥感信息服务。到目前为止,“北京一号”小卫星已为国务院办公厅电子政务中心、民政部减灾中心、国家地震局、国土资源部、以及中科院和北京大学等单位,提供了大量地震灾区的中分辨率多光谱和高分辨全色卫星影像存档数据。

  “北京一号”小卫星及运营系统,是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计划和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联合支持的研究成果,同时被列为“北京数字工程”、“奥运科技(2008)行动计划”重大专项。该项目在科技部领导下,由北京市科委主持,国土资源部、国家测绘局两家应用部门参加,并得到国防科工委等主管部门的支持,是中国第一个由企业实施和运行的对地观测卫星项目。

  “北京一号”小卫星全重166公斤,在轨寿命为5年,卫星上装有4米全色和32米多光谱双传感器,其32米/600公里幅宽的对地观测相机,是目前全世界在轨卫星幅宽最宽的中分辨率多光谱相机,可实现对热点地区的重点观测,达到“想看哪儿就看哪儿”的程度。“北京一号”于2005年10月27日发射升空,两年多来,“北京一号”一直平稳运行,已获取4米全色影像数据300多万平方公里,完成了3次全国基本无云的32米多光谱影像覆盖,并对重点地区进行了密集观测,为减灾救灾提供了数据支持。

  在此次地震发生前,“北京一号”主要为北京市城市规划、生态环境监测、重大工程监测、土地利用监测提供优质服务。作为北京市遥感应用数据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北京一号”也直接服务于2008年奥运会。该小卫星通过先进的空间对地观测技术、高精度的图像数据、宽覆盖能力、快速重访周期,为北京市资源调查、城市建设规划、生态环境、灾害监测、农业管理等提供快速动态信息,为政府决策提供充分依据。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不支持Flash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