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大规模灾难后,哪些人需要心理干预?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5月21日14:00 金羊网-羊城晚报
□董惠娟 1、幸存者:亲身经历生死关头之后,余悸犹存是他们的普遍反应,也可能在逃过劫难之后,自觉苟活而对不起死者,产生负罪感。以印尼海啸为例,幸存者通常会经历这样几个阶段: 他们首先会产生一种“不真实感”,不相信眼前发生的一切是真的,认为这只是一场噩梦。从心理学的角度讲,这是人们面临可怕的事实时,出于自我保护的一种本能反应。 在意识到残酷的现实之后,人们会经历一段消沉期,对周围的一切都变得麻木不仁,这时的精神状态都还远远没有恢复到可以重建正常生活的水平。 一旦他们意识到这些悲剧是真实的,随之而来的时刻将非常难挨:父母发现已经永远失去孩子,孩子再也找不到父母;失去亲朋的人原有的交际圈遭到毁灭性破坏;举目无亲的境地短时间内,会带来严重的心理问题和普遍的焦虑。他们甚至于因无法接受现实而产生自杀倾向,并且风险与日俱增。 2、救援人员:这些人们日以继夜投入救灾,除了体力透支之外,目睹越来越多的人员死伤惨状,错愕、挫折感、内心疲惫,甚至愤怒都可能爆发。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的吕秋云专家曾经在洛阳火灾后,与当地防疫站参加尸体消毒的人员交流,这些人的失常反应是:记忆闪回(即闯入性表象),长期在这种环境下工作,将最终产生白理防御应对反应,表现为逃避工作,并变得淡漠、乖决或顽固。 3、罹难者家属:焦急、哀伤的情绪十分常见,当亲人获救的希望落空时,接踵而来的可能是他们愤怒、指责的声音。 4、社会大众:一场重大的突发事件,不仅对遇难者家属、幸存者、救援人员,也会对全社会造成潜在的心理损伤,给得知事件信息的普通群众内心蒙上阴影,使得忧郁情绪可能久久不散,对未来丧失希望和信心。 (本文选自《地震灾害和心理伤害的相关性及其心理救助措施研究》)
【抗震救灾吧】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