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墟之上感悟生命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5月22日04:02 大洋网-广州日报

  

废墟之上感悟生命
重灾区映秀镇成了一片废墟。记者 王燕 摄
废墟之上感悟生命
姜永涛在灾区采访。记者王燕 摄
废墟之上感悟生命
过度疲劳的汪万里车上打盹。记者王燕 摄
废墟之上感悟生命
记者陆勇在灾区躲避余震的帐棚前。

  直面灾难

  我在前线

  地震袭来,生灵涂炭,每一名中国公民都有责任为灾区救援提供帮助。媒体人的责任就是第一时间反映最真实的现场,为人们呈现灾难真相。

  地震发生时,本报记者陆勇正在灾区边缘照顾病重的母亲,当他把母亲从摇动的房子中救出之后,马上赶赴重灾区采访一线新闻;汪万里、姜永涛主动请缨前往余震不断的前线,接近最真实的受灾惨况,倾听最感人的救援故事,然后形诸笔墨,反映给东莞读者。

  昨天,他们从废墟中发回了自己的采访体悟,与大家一同感受,并继续共同为救灾出力。

  互助精神,不应只在灾难中体现

  16日到达四川后,我先随救护车车队往返于绵阳的市区和安县采访,18日晚间到达成都,19日乘坐部队冲锋舟挺进震中汶川的映秀镇,当晚在震中感受余震,20日成功离开映秀镇回到成都,昨日则从成都前往绵阳江油采访,晚上再度折回成都。

  在灾区我深刻感受到,地震给人带来的心灵涤荡。

  城市中一个个独立的“火柴盒”,给了我们所需的私密感,但也给了我们孤单和封闭,你无法确定自己遭遇困难时会不会有人帮你,但是,在震区这个问题已经不存在。

  经历或者目睹了家破人亡的人们,变得特别通透。晚上在绵阳的宾馆睡觉不用关门;在震中地区的人可以把最珍贵的熟肉跟你分享;在见不到的士的郊外,你随时就可能搭上一部免费的私家车;看到装扮似受灾的群众,路人会主动问你需不需要帮助;陌生人可以互相打招呼问震情,道别时真诚的来一句“保重”……我问过十几个当地人,地震以前是不是也是这样互相帮助的?答案都是:以前不是这样。

  当然,并非一切都和谐,在应对地震的体制上面,我也看到了很多不和谐,扯皮推诿、各自为政,甚至有人趁着灾难打捞政治资本,但这些确实是极少数,我相信良心上的谴责,会惩罚那些没有怀着虔诚之心救灾的人。

  我期盼,没有经历灾难的人们,也能够看到自己现在所看重的东西中,究竟有哪些是真正值得看重的,更期盼灾区群众这种互相帮助的精神,传遍神州大地。

  残垣断壁、伤亡遍地、余震频频、没水没电、手机不通、山崩桥断?是的,在灾区我都看到了,但是,这些都不是让我觉得最感受深刻的。地震给人带来的心灵涤荡,才是我感受最深刻的东西。

  文/记者姜永涛

  我们坚信,灾难总会过去

  大地震后,留下的是一片废墟;废墟底下,还留着不知道多少双眼睛。他们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那么匆忙,没来得及和亲人告别。

  从5月13日接到命令赶赴前线开始,我就预想着地震的惨烈;但是真正进入灾区才知道,大地震造成的悲剧超越了所有人的想像。赶到安县西苑中学时,学校的操场已经成了一个战地医院,不停的有急救车赶来,从车上搬下来的伤员则多是刚从废墟中被救出来的老人、孩子。特别是孩子,在医生检查时发出的撕心裂肺的惨叫,像把刀,一刀一刀地割着你心头的肉。

  在安县,我碰到了20多名爬了9个多小时从深山茶坪乡里爬出来的村民。“快去救救他们,两座大山地震后连成了一座,几千人都堵在里面了。”一名叫贾坤荣的中年妇女哭着下跪。都江堰,成片倒塌的房子,空气中弥漫着尸体的味道,就是戴上两层口罩,你依然能闻到。

  在这悲剧后面,让人感动的是,面对大地震,灾区人民的坚强。小朋友的从容、坚持更是让人落泪。家破人亡的不幸者没有埋怨。在什邡的一个受灾乡,灾区群众刘泉和女儿坐在地上,挖了土灶烧水,“从头再来,生产自救”他说。大地震中的每一个人都会告诉你一个故事。如果一个人告诉你,“我们家只死了两个人,这算是幸运的了”,你是什么心情?

  灾难总会过去,我们都这么坚信。

  成都中医院搜救现场中,一名阿坝州的妇女哭着说,她儿子生病住院,15个亲人过来看望,结果16个人都埋在废墟中,都死了。从此以后,她要面对三个破碎的家庭,多个孤儿和老人。她哭了,不停地哭。

  文/记者 汪万里

  破碎家园,何处安放的身心

  地震发生的当天,记者刚刚回到四川遂宁的家中,地震发生的当时,我和兄长正在楼上聊天。和惊慌的居民一道,我们架着母亲拼命的向楼下冲,奔向空旷的地带。

  报社的问候和指令差不多和第一次余震同时到达:保护好自己,直奔震中汶川!我将父母托付给了兄长,奔赴汶川。

  一路走过去,到处是躲避地震的居民,他们聚集在空旷的地方,看着自己的家园在摇晃。这成了“5·12”之后最为常见的情景。

  越接近汶川看到越来越多的救护车,看见高速公路两旁房屋垮塌情况越来越严重,我的心情也越来越沉重了。

  18时51分,我赶到了都江堰。这个时候,通往汶川常走的路已经封了,记者的车也被堵在了都江堰石油路,整整一个小时,交警忙着疏通车辆,让120急救车通过。

  这时的都江堰路灯并没有如往常的亮起,天上开始下起了雨。夜色中是仓皇的人群,他们远远地看着自己的家,但是没有人敢靠近。

  当时已经看到有楼房垮塌了,上游村的居民周先生说,都江堰中医院住院部垮塌了、聚源中学教学楼塌了、新建小学倒了,上千人没有跑出来,我根本无法相信,甚至有市民将手机里的照片展示给我看,我还是无法相信。

  道路不通,我们决定继续绕道往汶川走,这个时候记者看到路边有大片的房屋倒塌了,在同义村我第一次目睹了地震中的逝者,同义村7组紧挨路边的几栋民房倒塌。3名遇难者躺在临时搭建的窝棚中,亲人们则在窝棚里守护。

  记者在彭州一个有发电机的士多里面。听到的全是当地的居民讲述他们的亲人或者朋友埋在了废墟之中的消息。一位军官向上级汇报情况的时候,我听到了两个令我难以忘怀的词,“当地几乎一片废墟”、“汶川的路已经被毁”。

  去不了汶川,也进不了都江堰市区。到了13日凌晨2时多的时候,我们的车才得以进入都江堰市区,看到了瓢泼大雨中已成为废墟堆的都江堰中医院住院部,看到了一片废墟的聚源中学,看到了满街的救护车,满街的救援官兵。

  13日凌晨,记者取道成都赶赴受灾严重的绵阳什邡,经过洛水镇、蓥华镇往山上走。那里的民房已经没有完整的了,大部分路边的房屋都是一片废墟整体倒塌,路上横着从山上滑落,上吨的巨石,以及还被电线杆压住的汽车。

  居民步行从山上走下来,他们都红着眼圈,不断地回头看着已成废墟的家园,记者问他们要去到什么地方,他们都木然地摇头,他们只知道要往外逃命,至于什么地方他们并不清楚。

  就在蓥峰化工厂已成为平地的宿舍区内,记者看到几只圈养的鸭子和鸡,雨水已经将它们彻底浇湿了,一只花白的鸭子歪着头仔细打量着记者,不叫也不跑,它们主人的房子只剩下半人高的瓦砾堆。

  劫后余生的高启良呆呆地坐在废墟堆上,“上班的工友们基本上都没有跑出来”。

  从12日到16日,记者为逝者流泪;为营救出来的幸运儿热泪盈眶。一直到昨天,市民们为躲避余震的窝棚还四处可见。

  在蓥峰化工厂,那里的房屋几乎是全军覆没。一位年约80岁的老汉在家里的废墟堆里找寻自己的家人,他佝偻着身躯,像一只小鸟一样在废墟之中挖着,双手流着血额角也有血迹,他一边挖一边念叨“不要急,我很快就能找到你们了!”

  从12日到16日,记者看到了太多令人撕心裂肺的场面,真希望去往天堂的他们到天堂一路好走,也希望幸存下来的人重新回到自己的家园,好好安放自己的身心。文/图记者 陆勇

  爱心募捐

  30青年鞠躬7小时筹得万元赈灾款

  本报讯 (记者谢英君 通讯员冯春城 )30名网友为灾区募捐,在烈日下站了7个小时,并且一刻不停地向人鞠躬道谢。这是昨日记者在厚街康乐南路目睹的感人一幕,据悉,本次活动筹得赈灾款近万元,已在昨晚全部上送。

  昨日,记者在现场看到,30名青年男女神情肃穆,统一身着印有红心“I LOVE CHINA”的T恤,手举汶川地震救灾报道的报纸,站在募捐箱后,呼吁过往群众捐款。每当有热心人捐助时,他们都回以鞠躬,连声道谢。据悉,他们是“厚街论坛”的网友,来自五湖四海。本次活动发起人之一,来自湖北的胡刚告诉记者,汶川大地震灾区群众的痛楚深深地感染了他们,震后次日,他就带头捐了500元,并且邀约网友们发动街头募捐。

  据悉,昨日上午,胡刚等人来到厚街康乐南路进行募捐。他们先带头向捐款箱内投钱,共捐出3000多元。记者看到,许多市民对此都表示支持,一名在大街上打扫卫生的老环卫工人捐了20元,半小时后,这名环卫工做完清洁折回来再添了100元。

  采访中,记者看到,每当有人往捐款箱内放钱,30名志愿者都会集体深深鞠躬,连声道谢。下午4时30分活动结束,网友们在信用社把款项汇至四川红十字会的账户,记者从银行开具的汇款单看到,当天共募集到捐款9564.50元。

  虎门外语学校为灾区捐款130万元

  本报讯(记者刘满元 通讯员周和平)5月19日下午,虎门外语学校举行“众志成城、抗震救灾”爱心捐款活动,全校师生踊跃捐款,共募集善款130万元。该校一位美国籍英语教师布罗克和一位南非籍英语教师杜莫内也向灾区人民捐款。

  5月19日下午,天下着濛濛细雨,虎门外语学校全体师生聚集在该校的广场举行“众志成城、抗震救灾”爱心捐款活动。捐款现场,记者发现了两位外籍教师的面孔。捐款活动开始,这两位外籍老师也自发走向捐款箱,然后每人捐出数百元。来自美国的英语教师布罗克告诉记者,现在唯一能做的就是好好工作,让自己的学生知道要关爱生命,珍惜生命。

  来自南非的杜莫内也参与了捐款活动,他希望中国人民从悲痛中走出来,早日帮助灾区人民重建家园。

  连线灾区

  记者与赴川消防战士连线2分钟

  本报讯 (记者董哲 通讯员李琼)记者昨日从有关部门了解到,东莞常平消防中队第一批赴四川震区参与抢险救灾的3名消防队员,由于通讯不畅等问题,于14日凌晨启程后一直没有传回消息。昨日下午,本报记者终于与其中一名队员三级士官李金龙取得了联系,在珍贵的2分钟时间里,李金龙向记者介绍了他在震区一线进行救援的一些情况。

  记者:请问你们第一天最先抵达的是四川什么地方?抵达后马上就开展救援工作了吗?

  李金龙:我们是14日上午10时到达了四川成都,然后马上被指挥调往了都江堰灾区,到达后立刻投入救援工作。

  记者:在都江堰现场的救援情况怎么样?被救出来的群众多吗?

  李金龙:都江堰的情况比起其他地方还不算最严重。可是遗憾的是,在都江堰我和救援队的战士们在废墟中搜寻了3天,没有找到一个生还者,大部分都已经遇难了……(声音有些哽咽)

  16日早晨8时,我们被调往灾情更为严重的平武县。我们是坐卡车过去,可是由于路上都被两边山上滚落下来的石头堵住了,所以最后被迫选择水路,10个人乘坐一艘小木船进入到灾区。

  从抵达灾区的那一刻起,给我最大的感觉是震惊!因为现场比我们想像的情况还要糟糕,除了倒塌的建筑物,还有两个镇完全被山体塌方掩埋了。平武的一个小学只有8名学生生还……

  记者与李金龙正在进行电话连线时,信号被中断了,而后记者再进行拨打时,始终联系不上。

  赴川救灾医生

  龚晋日记片断

  19日,东莞救援车队要赶到绵阳一个最偏远的小山村,解救该山村的最后一个伤员——88岁的阿婆。地震后,88岁的阿婆被埋在自家屋里,幸运地被村民救出,一直靠民间的偏方治疗坚持了7天7夜。东华医院赴川自愿者医生见证了这次艰难的救人经历。文/记者章练辉 通讯员夏昊

  公路从泥石流中穿过

  车队随着依山的公路起伏,两侧的山上随处可见或大或小的塌方滑坡,翠绿色陡峭的山坡上从上到下落着一道道黄色深深的凹痕,落差数百米,巨大的石块堆积在底部,该痕所到之处,无坚不摧,灰飞烟灭。

  公路恰好从泥石流中穿过,或者说滑坡恰好流经公路,在路上留下大小不一的石块,小的已经被打通道路的军队移开,大的张牙舞爪地横在路中间,我们的车不得不擦行而过,车身离悬崖下的山谷仅一寸之遥。

  看着前面不见底的布满石头的山路,穿行在泥石流之中,想着今早的余震预警和最近泥石流淹没数百名救援人员的消息,我不禁冷汗淋漓、汗毛竖立:怎么不写好遗书再来。

  公路在一个巨型的泥石流前面终于有了尽头,两侧山坡上巨大的石流对开,在山谷碰撞,激起一片石花,划成一个大大的V字,淹没了经过的4条生命,向我们张狂的显示它的威力。

  准备好担架、夹板、平车,我们在路的尽头翘首企盼绵阳最偏远山区的最后一名伤员,虽然不是全部灾区的最后一名,但是确有非凡的意义,表明我们的救援工作对绵阳的彻底覆盖。

  对讲机开始躁动,对面山坡上黄土中隐约开始有几个橘黄色的人影闪动,后来越来越多变成一群,像是一串鲜艳的糖葫芦,隐约看到浮在人群之上的黑色担架。我在心中不停地重复可能遇到的各种情况和应对手段,摩拳擦掌,一定要把最后一个伤员处置好!

  88岁阿婆山中被困7日

  这是一位88岁的老人,地震当天被埋在自家的房子里,后来乡亲们展开自救将其挖出。道路封闭,内外通讯没有信号,只有用民间偏方暂时为其处理疗伤。7天,足足等了7天,救援队跋山涉水到达……清晨6时开始出发,一队人步行12个小时才回到公路。老人说下肢不能活动,“脊髓截瘫!”我想,小心翼翼和大家把老人平放进救护车,展开检查。

  情况比想像中糟糕,头顶裂了一条口子,周围红肿,血痂连着头发糊在上面,发出阵阵刺鼻的气味;脸部全部肿胀淤血,本来布满皱纹的脸庞显得肥腴丰满与脖子极不相称;胸部凹陷,下肢完全不能活动没有感觉……一个88岁的老人,一个88年没有下山看过街灯的老人,一个守候了自己家园88年的老人,老天啊,你怎么忍心这样对待你的孩子?

  我们困难地在崎岖山路上找到一块块平坦的空间前行,尽量让我们的转运不会给她脆弱的身体带来更多损伤,就像呵护一朵风雨中摇曳的烛光,直到安全抵达四医大的野战医院。

  这儿所有的医疗服务都是免费的,因为我们为着一个共同的信念来到这儿……什么信念?一种无私,一种奉献,一种对父老同胞的责任,一种对民族国家的忠诚。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不支持Flash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