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绵竹富新第二小学127名学生遇难 家长祭奠(图)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5月22日05:05 新京报
昨日,家长们手持孩子的遗像进行悼念活动。 5月21日,绵竹市富新第二小学,六年级一班遇难学生毕月星的父亲手捧女儿的遗像。 5月21日,富新第二小学废墟处,遇难学生的家长三三两两暗自神伤。 5月21日,遇难学生雷蕾的母亲找出孩子在字典上写下的“妈妈”字迹。她说:“雷蕾想要字典,我就给她买了。” 5月21日14时,绵竹市富新第二小学(简称“富新二小”)的正门至坍塌校舍之间的道路上,挤满了前来祭奠遇难学生的家长们。捧于家长胸前的相框内,是127张曾经鲜活的脸。 教学楼宛若豆腐被震塌 5月12日14点10分,天气阴霾。 一个半小时的午睡结束后,五年级一班男生廖南枭同五六个男生走出教室,站在教学楼与办公楼之间的天桥上一起瞎侃。这是教学楼二层的一端,离学生楼梯约15米,离老师办公楼的楼梯不到5米。透过班上的窗户,廖南枭看到大部分同学依然打着呵欠,和周围人说着话,等待14点30分的下午第一节课。 几个男孩讨论着最近看的电视剧。刘子宇说,他在电视里看到一个人,力气非常大,一拳可以打死一个人,“后来他遇到一个人,打了十拳也没死”。刘子宇很“搞笑”,惹得周边旁听的男生们哈哈直乐。他们谁也没有想到,18分钟后死神降临。 大地晃动,学校教员段烈恰好瞧了一眼手表,因为一位开会经常迟到的同事提前进入了办公室。“14点28分,我记在心里。”段烈说,地一晃悠,他和另外三位老师就奔向与教学楼相连的天桥,准备去救学生。可还没走多远就看见,天桥像面条一样塌下去了。“我只能手扶窗户对着教学楼大喊,‘地震了快跑’。”段烈回忆说。 段烈竭力呼喊,可是惨烈的一幕迅即映入视线。三层高的教学楼,宛若一块菜板上的豆腐,先是向上跳,接下来开始左右摇摆,最后大楼两边向中间坍塌下去。 14时28分至14时30分之间,富新二小教学楼倒塌。 127位学生遇难,2位教师负重伤。这是教学楼倒塌后,来自绵竹市教育局的伤亡数字。 “搞笑”之学生未能逃生 14点28分,廖南枭听见不到2米外的老师办公室内,几乎同时传来三位老师的惊呼声,“地震了”。他觉得其中有五年级一班、五年级二班两位女班主任的声音,还有一位教英语的兰老师的声音。 天桥上的几个男生撒腿就往学生楼梯跑去。 没有人走近在咫尺的教师楼梯。“(教师楼梯)不能上也不能下。老师有老师的通道,学生有学生的通道,你们学生就应该走学生的通道。”每个学生都能很流利地背出学校的规定。 在往教室飞快瞥去的一眼中,廖南枭看到30多个同学争先恐后地往出挤着。有人被板凳绊倒了。两层楼,八个教室的学生,此刻都挤向设置在楼中间的约两米宽的楼梯。拥挤中,廖南枭看到叶庚摔倒在第二段楼梯上。狭窄的楼梯,无序的逃离堵住了学生们的求生路。 幸存学生田杰记得,地震开始时,走廊里挤满了逃生的同学。大家互相拥挤,被挤得无法行动的女生只能蹲在地上大哭,同学逃生时曾有人大喊老师,但没有回应。“轰”的一声巨响,灰尘在廖南枭身后腾起半天高。他没回头,也没停步,一口气跑到校门口。他不知道,刚刚一起侃大山的刘子宇、王龙志,再也没能出来。 幼儿园160余位小朋友获救 这所小学内设有一家幼儿园,正是教员熊英和多位老师的努力,才将午睡中的160多个孩子从死神那儿拽回来。在保护小朋友们时,熊英边跑边念叨着,祈祷女儿刘新月能安然无恙。 14点50分,她跑到女儿所在的三层教学楼,发现楼“不在了”,地面仅有数米高的残砖断瓦。那时,已有一两百人在废墟上疯狂刨挖,喊着孩子们的名字。 熊英冲过去,也开始用两手乱刨。15点十几分,她在一个水泥板的小缝隙中,看到女儿的脸,只是她双眼紧闭。捡走砖块,拂去灰尘,水泥板纹丝不动。熊英拍着女儿的脸,将清水倒在她的脸蛋上,不停呼唤其小名。 18时许,吊车开始吊起水泥板。刘新月和许多孩子的身体一起露了出来。这是原本的楼梯位置,孩子们小小的身体一个叠一个,几乎全身发紫。 赵春南之母靠在丈夫怀里颤抖 5月21日14时,学校正门至坍塌校舍之间的道路,挤满了前来祭奠孩子的家长们。14点28分,祭奠开始,哀乐响起,赵春南的母亲没有哭,瘦小的她只是依偎在丈夫怀里轻轻颤抖。 “绵竹市坍塌了11所小学,我一直在想这是为什么。”绵竹市教育局副局长朱琦称,这次地震全市死亡的学生接近两千,他很痛心。为什么学校的教室如此脆弱,他也始终在调查。 目前他了解的情况是,此次很多学校坍塌的原因有二,一是,教室的房间跨度大,缺少支撑;二是,此次地震震动朝东西向扩散,因此处在这一方向的教学楼损毁严重,而南北向的房屋损毁程度则较轻。 朱琦坦言,此次地震暴露出以往防震准备不足和经验缺乏的问题,比如现在1989年以后的房子抗震标准是七级,实际能达到六级,若遇见教室这样特殊的房屋结构,其抗震能力还将下降。 15时,追悼会结束,绵竹下起小雨。家长们陆续离开学校,望着他们,朱琦自言自语,“学校没了,娃娃没了,这课啥时能上起来。” 本报记者 崔木杨 相丽丽 本版摄影 本报记者 陈杰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抗震救灾吧】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