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恐慌之城的信息斗争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5月22日09:57 新周刊

  成都不是灾区?

  导语:当汶川、都江堰、北川等地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灾难的时候,貌似平安的成都却孕育着众多恐慌和不安的气氛。在这座不是前线的城市里,谣言和真相在不断地进行着搏斗。

  文/陈漠

  成都的故事要从成都之外讲起。

  当记者5月14日在广州白云国际机场办理登机手续的时候,工作人员就这样说:“你去成都?要做好走不了的准备哦。”问为什么,答案是成都双流机场要首先保障救灾物质的运输,民用航班很可能延误或取消。

  好在我们运气不错,只是稍稍延误了半个多小时便可以登机了。飞机上都是四川口音,却出奇的安静,没有人过多聊天,大家似乎都默契地在心里想着自己的终点。好运气并没有维持到底,两个小时后,飞机已经来到成都上空,机上广播通知改降重庆江北机场。乘客们依然安静,我们的坏运气就是灾区同胞们的好运气,我们转向重庆就意味着更多的救援物质降落在了成都。

  40多分钟后,飞机降落在了重庆江北机场。机长给出了两个选择,一是在重庆等候飞回成都的机会,二是办理手续自行离开、坐大巴返回成都。这时候,乘客们出现了大面积的情绪激动。

  当然,他们的情绪不是冲着航空公司,他们是在相互争论,到底改乘4个小时的大巴回成都快,还是在飞机上死等更快。对于这些返乡的四川人来说,以更快的速度回到成都,就意味着能够更快地回到自己的家乡——绵阳、德阳、北川、青川,能够更快地回到自己的家去看看家人。乘客们不断地询问各种细节,而机长和乘务员们也不能给出准确有效的信息。一位乘客愤怒地对着自己的同伴吼道:“你在这死等,家里就在等死!”

  在焦躁地争执了半个多小时之后,航空公司最后的解决方案是用大巴免费送乘客回成都。在机场B3出口,一字排开十几辆大巴,来自西安、广州、兰州等地飞往成都的旅客都由此混乱地登上了车,开始向成都进发。没有人抱怨,人人都知道并理解发生了什么,人人都只有一个念头:不管怎样,尽快回家。

  从一开始就注定了这是一次信息纷纭、泥沙俱下、气氛不安、情绪紧张的旅程。

  恐慌

  身边人群的冷静有时候更像是一面冰冷的墙,一点点地积压你的心理空间,直到你再也支持不住,变得慌乱起来。

  出了重庆,车并没有走成渝高速公路,司机的回答是“封了”,原因却不得而知。大巴沿着国道缓慢前行,旅途变得无比漫长。左边的乘客拿出手机:“……尸体找到了吗……找到了就好……”右边的乘客也拿出手机:“还好,人都没事,就是房子全垮完了……我就是要回去看哈……家头都是孤儿寡母。”而前面的乘客又开始跟同伴说话:“我弟娃刚才喊我给他带钱回去,说绵竹全城都取不到钱。”

  3个多小时后,车到潼南,在服务区停靠休息。记者惊讶地看到,乘客们纷纷把一箱箱的瓶装水抬上了车。一打听才知道,“都江堰的化工厂爆炸了,成都的水源被污染了,现在全城都买不到水。”向成都的朋友打听,一个回答说:“是真的,现在到处都买不到水,我先帮你买了一些准备着。”另一个回答说:“是谣言,政府已经辟谣了”。

  这些消息都是从哪里传播出来,又造成了多大的影响?而我们又应该相信哪个呢?

  大巴进入成都,一过收费站,路边的野地里就可以看到三三两两的“地震棚”,市民们就在这些木棍和塑料布搭建的窝棚里或躺或坐,让人很难想象这就是以安逸著称的成都。好不容易,车抵达了成都五桂桥车站。这里的景象更是让人大吃一惊,车站前聚集了如此多的人,即使春运也没有这么混乱过,大喇叭里不停地广播:去往重庆方面的车已经停止售票,请旅客不要在此逗留。而从外地抵达的车上下来的乘客很多都一件一件地往下搬瓶装水。

  拦了一辆进城的出租车,一打开后备箱,里面是满箱的矿泉水。司机说他是去南充买回来的,“老婆今早给我打电话,叫我趁着跑车去买点水,现在成都全城都买不到矿泉水了。”真有污染这事?政府不是辟谣了吗?“是辟谣了,但我想一下还是自己买点稳妥。”

  宾馆前台上赫然是限时供水的通知,服务员的说法是:“管网检修,水压不足”。这天傍晚,街上有不少用推车、自行车、电瓶车几箱几箱买着水回家的市民,但同时,商店里的瓶装水也供应充足,一些商店甚至把瓶装水在门口堆成了小山一样摆卖,这恐怕是任何城市都难以看到的景象。

  抢水

  “你们看到的场面已经很小了,你不知道那天早上有多恐怖。”5月14日中午,家住顺城街的盖丽娜一出门就收到一条短信,朋友告诉她赶紧去买水,据说都江堰的化工厂爆炸,污染了成都的水源。盖丽娜去附近几个超市一看,所有瓶装水都卖空了,甚至连瓶装茶饮料和牛奶都卖光了。这立刻引起了她的恐惧,马上打着车满城买水。成都市委宣传部外宣办副处长高齐强14日那天正好休息,在家拧开水龙头,只有涓涓细流,水压严重不足,而这时街上已经开始抢购瓶装水。

  据事后分析,水压的不足是由于地震后某些管路破损,水务部门对某些区域实施了停水检修,瓶装水的短时供应不足是因为大量采购瓶装水运送到灾区,而“化工厂爆炸”则完全是误传——都江堰的一座橡胶厂起火燃烧,异味和火光加上消防人员疏散周围居民的举动被一步一步的口口相传变成了真假莫辨的“事实”。谣言从早上9点过许开始流传,并在短时间内呈愈演愈烈之势。市民们纷纷开龙头储存“最后一点干净的水”,导致水压更加下降,上街抢购瓶装水导致瓶装水迅速卖空,反过来这又导致水源污染的传闻显得更加真实。这几个因素互为因果,导致了5月14日成都满城恐慌的抢水风波。

  当天上午10点,成都电视台即联系在都江堰的记者,实地采访化工厂,证明“化工厂爆炸”纯属子虚乌有。11点,抗震救灾指挥部新闻中心亲拟新闻稿件,开始在电台、电视台滚动播出。12点,成都市市长助理、市政府秘书长、成都市抗震救灾指挥部新闻发言人毛用雄通过电视公开辟谣。随即,电视直播节目也通过对自来水厂的实地采访,向全体市民证实“环保监测水质未受影响”。警方出动警车在大街小巷,沿路广播辟谣。短短的几个小时内,全市恐慌性抢购即告风平浪静。谣传平息的一个明证是,水厂的水压很快得到了恢复。成都电视台主持人郭月说,14日那天“一开始打进来咨询的电话非常多,短信平台上的短信也是一条接一条,随着公告发出去之后,这样的消息就慢慢少了,说明大家心里就踏实了”。

  当天下午,在网上发布帖子、传播谣言的3名人员被抓获,其中一名未满18岁被训诫。对于这些在非常时期制造恐慌气氛的人,成都市民不愿意同情他们,一位市民这么说:“言论自由也要讲个分寸。你要是当天在成都,看到满街都是恐惧和绝望的心情,你就晓得这些人应该抓起来枪毙。”

  逃难

  “化工厂”这个谣言造成的影响不仅仅是成都的抢水风波。

  罗师傅是郫县成都工业港区一处建筑工地的司机,由于建筑工地非常空旷,工棚又全是轻质建材,所以罗师傅只是在5月12日地震当天吓了一跳,之后却并不惊慌。只有5月14日那天,他才着实感到心头的恐慌。

  那天早上,他开车去郫县县城接人,远远地才看见郫县客运中心,车就走不动了,满街都是陌生人,个个都戴着口罩。这些是从都江堰逃到郫县的人,人人都传说着都江堰化工厂爆炸的消息。男女老少乘着各种交通工具,搭载着大包小包、家什细软,全部惊慌失措地往外逃窜。据事后统计,这些从都江堰逃来的人有上万人,郫县的安德、唐昌、花园、友爱、红光、团结等地都有大量人员。恐慌气氛迅速传染到郫县的民众身上,郫县人又开始收拾东西向成都方向逃走。

  罗师傅说自己当时人都没有接,“反正车也开不过去,转身就开车往工地跑”,也准备要收拾东西逃走了。不过,这次逃走没有“成功”,回到工地就听到广播在播送“化工厂爆炸”的辟谣公告,犹犹豫豫地观望了一会之后就听说镇上的人群开始慢慢散了。

  郫县政府收到报警消息后,立刻向成都市应急指挥中心进行了汇报,了解事件起因。随即动员公安、城管、卫生及村镇干部上千人,分乘60余辆车迅速赶往现场告知真实情况,并在各交通要道张贴告市民书。

  在此之前,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宝瓶口和鱼嘴被震毁的消息在市民中也颇有市场。对于成都市民来说,都江堰保佑了他们2000多年的“水旱从人,不知饥馑”,这几乎是一个心灵地标式的建筑。都江堰市区的同胞遭遇大难已经让成都市民心怀悲怮,如果宝瓶口和鱼嘴再保不住则意味着成都市从精神到肉体的全面崩塌。而这一谣言同样也颇具可信度,同在一个景区的二王庙不是已经震毁了嘛,宝瓶口上的裂缝已经有人信誓旦旦地指出了位置和长度。

  电视台随即播出了航拍宝瓶口、鱼嘴的画面,立刻粉碎了这一谣言。到了14日左右,已经不再有人对此感兴趣了。

  传播

  谣言往往是由人际传播泛滥开来,而击破谣言依靠的却是大众传播。两种传播方式的博弈,在震后的成都显得尤为突出。

  成都传媒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编辑何冰在描述5月12日那天的时候,最想说的是媒体人的职业素质。“所有通讯中断,这才发现平时最火的第四媒体——手机,脆弱得不堪一击。我们几位领导等于是震散了,互相不知道在哪里。”当何冰赶到台里的时候,已经有台领导冲进摇晃的大楼去检查设备能否正常播出,“第一反应就是需要我们媒体人的时候到了”。

  几位领导聚在一起,立刻分成两组,一组留守单位保证运作秩序,另一组驱车前往市委市政府。当何冰一行赶到市委之后才发现市委空空如也——书记和市长已经赶往应急指挥部,何冰随即又赶往设在市公安局的应急指挥部,平时几分钟即可到达的路程却因为一片混乱、大堵车而漫长无比。“当市领导看到我们的时候,说实话,就像军人看见了武器一样——太好了,你们终于来了,立刻指挥你们的媒体,发出声音。”市长出现在电视上、广播里、报纸上,发布政府公告。“市民们第一时间看到市长还在这个城市,只要有了这个信念,立刻就稳定下来了,那个非常时期真是有这么重要。”

  《成都晚报》人文新闻部副主任曾颖对大众传媒的力量有着深刻感触:“平时不觉得报纸电视有多重要,但12日那天,真是传媒力量最有力的体现。所有人都惶然不知所措,不知道发生了什么,街边上、汽车旁外围满了看电视、听收音机的人,新闻从来没有这样受关注过。像14日的水谣言,媒体一发布政府权威消息,立竿见影,当天就平息风波,水压恢复稳定。政府的安民告示,此时显出从未有过的亲切来。”

  战场

  在成都街头的各个居民社区门口,都可以看到第一号、第二号政府公告,都是5月12日当天发布的。这些公告都贴在最显眼的位置,即使已经过去了好几天,仍然有市民们围着观看。

  省政府每天下午5点左右举行新闻发布会,各类媒体纷纷直播。市建委发布公告,解释余震对房屋的影响。交通部门通过电台发布告示,指导捐赠物资的市民们尽量不要驾车前往某些路段,以免造成交通堵塞。每次大的余震过后几分钟,省地震局就会通过媒体发布震级和震中的消息。志愿者们在印制防疫的小册子,准备发放到灾区去。市民们之间发短信,问问今晚还要街上过夜吗。而在公园广场等成都市公布的16个紧急避险中心,都有医疗点、警务点、问询点提供着各种详尽的信息。

  在成都这座媒体之城,各种信息在这个非常时期纷纭芜杂地呈现出来,交织在一起形成一场非比寻常的信息战争。这座素以安逸闻名的城市,如今已变成了另外一副模样,急救车队鸣着警报呼啸而过,急促而揪心的警报全城皆闻,它除了带给市民紧张,也传达出另外一种信息——可能又有一个同胞将会获救了。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不支持Flash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