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慨中国领导人的敬业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5月22日11:35 世界新闻报

  四川地震发生后,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马上赶赴灾区,此后他一直辗转于四川省内,在灾区一线指挥抢险救援。16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也抵达四川灾区,慰问灾区群众,并指导抗震救灾工作。

  细心的外国记者一直关注着中国领导人在灾区的一言一行。俄通社—塔斯社记者索罗维诺夫高度评价了中国领导人的敬业精神:“我们能看到中国政府抗震救灾的决心。中国总理温家宝每天花这么长的时间工作在灾区第一线,真不知道他什么时候睡觉。”

  还有一些西方记者注意到了中国政府在此次灾情信息处理方面的变化。美国全国公共广播电台的驻京记者孔安说:“这次中国政府对灾情比较公开,媒体的报道也很及时,有些是非常深入的,我认为这是一个很大的变化。”

  “时时刻刻都在经历感动”

  “在灾区采访的这些外国记者,可以说每个人都从心底里被触动了,他们的报道也都带有自己的感情。”外交部新闻发布处处长华宁对《世界新闻报》记者说。

  瑞士记者弗雷德13日晚上就赶到了重庆,第二天又奔赴成都。那些乐观向上的灾区人民,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你看,在绵阳的体育场,那些孩子们还在玩游戏,这一幕是最感人的。我的父母对我在这里采访也有一些担心。我想跟我的父母说,我很想念他们,尤其是看到这些受灾的中国家庭,我更觉得能和亲人在一起是非常幸福的一件事。”最后,弗雷德用中文对《世界新闻报》记者说:“加油,中国!”

  英国电视4台驻京记者林夕也是13日到的四川,地震发生前她正在英国休假,一听到消息,她就立刻买机票飞回了中国。

  “当我从网上得知汶川发生地震后,我的心也在流泪。我在当地的一所受灾小学采访时,看到一名遇难学生的父母正在为他们的孩子哭泣,这一幕永远定格在了我的脑海中。这所小学的学生虽然经历了可怕的灾难,但他们想上学的愿望并没有破灭,所以我希望他们能够有美好的未来。”

  路透社的马克当了20多年记者,按理说对什么事都能以冷静的态度对待,但这次在四川,当他看到来自各地的志愿者时,他的心还是软了。“尽管我是一名正在工作的外国记者,但我还是和受灾群众一样领到了水和食物。我觉得现场的所有人,包括战士、救援人员、受灾群众和我自己,我们都被团结在了一起,我时时刻刻都在经历着感动。”(世界新闻报)

  全身心投入救灾报道

  《世界新闻报》赴四川特派记者

  黎萌/陈濛/龚万鹏

  《世界新闻报》记者/赵全敏

  四川汶川特大地震不仅是中国媒体拼抢的新闻热点,同时也是外国媒体聚焦的重点。为了获取第一手的信息,一些西方记者投入了百分百的精力,深入地挖掘有关灾情的一切信息。

  徐竹萍是美国全国公共广播电台的制作人,地震发生后,她特意从华盛顿赶到了四川灾区做采访。在17日的省政府新闻发布会上,她一直在关注堰塞湖是否会因北川地震而决口的问题,省政府的人告诉她,目前已经制订了疏导方案,人员如何转移也都有所计划。但“较真”的徐竹萍还是有不少问题要问:“什么时候转移呢?”“现在堰塞湖的情况怎么样?”“这一地区有不少堤坝,这些堤坝目前都安全吗?”“现在已经开始放水了吗?”

  不停的提问,让人看得出她的执着。“我们有专门的小组在监控这些大坝,大坝建设时也考虑到了抗震性,有些已经放了水以减少危险。”在终于得到这样的满意回答后,徐竹萍才离开发布会现场。

  路透社的马克任务也很繁重。长期积累的经验告诉他,打出充足的时间,是做出好报道的前提条件。马克通常在凌晨五六点出发采访,工作要一直持续到深夜。16日那天晚上8点,马克和其他记者一起去什邡市的一个受灾群众安置点采访。采访完成后,已经是深夜11点了。不过,马克等人还有余下的报道要做,等到一切完成的时候已经是凌晨2点了。那几天,马克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

  记者们有时还要面临可能的危险,但在这种情况下,报道永远是第一位的。据外交部新闻发布处处长华宁介绍,有一次她带领中外记者采访团在重灾区汉旺镇采访,救援人员在一片坍塌的楼房中发现有生命迹象,命令大家立即前往救援。4名中外电视记者目睹这一幕,立即跟随救援队赶往现场。

  到达现场需要穿越数百米的街道,两边是随时可能因余震而再次倒塌的残破楼房。街道深处还要穿过一片没有完全倒塌的居民楼,几名记者不顾危险进入内部拍摄。救援队暂未发现幸存者,却仍冒险以接力的方式,从一条河沟中将一具死者遗体抢运上几米高的斜坡。4名记者的镜头完整地记录下了全过程。(世界新闻报)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不支持Flash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