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随军穿越震区:山石崩裂彻夜不绝(图)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5月23日03:46 南方都市报
记者随军穿越震区:山石崩裂彻夜不绝(图)
汶川县索桥村对面的山坡上,山体滑坡留下的痕迹,像一棵棵干枯的树。本报记者张骏摄

  惊:山上不断掉石头,可晚上你又看不见它在哪里。

  险:两岸百米之间,唯一的联系就是一根拇指粗的钢筋,绑上绳索,从西岸荡到河中心,再拉到对岸。

  难:前方出现一块绝壁,上面垂下一根绳索,只能荡下山崖

  “5·12”后,从汶川县城到映秀的59公里公路大部分坍塌,20日上午9时50分,一支17人的队伍开始了生死穿越。队伍成员有汶川县委书记王斌、成都军区特种部队4名战士及本报记者。

  两层楼高的石头挡住去路

  9时50分,车队从汶川县城外的绵池镇出发,20分钟后停在了草坡镇前的草坡隧道。隧道外的一端被碎石堵住,所有人开始下车步行。

  大大小小的石头堆在公路上,堵住去路,最大的直径六七米,有两层楼高。随后的道路上,这样的石堆随处可见。

  “我们来的时候情况还要差,山上不断掉石头,可晚上你又看不见它在哪里。”特种部队的向股长说。

  中午我们穿过途中的第二个隧道———625米的桃关隧道。走在隧道里,不时传来“砰”、“砰”的闷响,那是崩裂的石头砸在隧道附近山上的声音。越到后来记者越发现,隧道是个如此美好的地方———平坦、笔直,更重要的,不用担心被石头砸到。

  身上绑绳索荡过河对岸

  12时31分,走过彻底关隧道,附近的武警极力劝阻我们。“下午2点30分开始刮风,山上会落下很多石头,非常危险”,一位负责人说,“真的要走,也要等到明天早上6点”。

  我们继续在怒吼的岷江河边翻越石堆。不时会有碎石从山上翻滚而下,掉进河里,听不到一点声音。

  13时57分,我们准备从西岸走到对面的东岸。近百米宽的岷江上,原本宽阔的水泥桥只剩几个桥墩了。下游20米处的铁索桥也断裂掉进河里。两岸近百米之间,唯一的联系就是一根拇指粗的钢筋,这原来是两岸架设自来水管用的索道。两名战士把准备通过的人员绑上安全带,挂上绳索,从西岸荡到河中心。东岸的几名战士再拼命拉绳索,将河中心悬空的人拉到对岸。

  记者第六个从西岸“飘到”东岸,绑上绳索滑到了河中心时,人在风中不停飘摇,脚下跳跃的岷江水仿佛要打湿了鞋子。

  记者一脚踩空差点掉下岷江

  15时,一行人抵达了汶川受灾最严重的银杏乡罗圈湾。

  罗圈湾两头道路均已中断,连接对岸的3座桥梁也全部坍塌,罗圈湾成了一座孤岛。由于山体滑坡,碎石飞崩,加上下游的水电站又形成堰塞湖,村庄的几个帐篷只能并排搭在一段没有损毁的公路上。

  留下5名医生给村民治病后,我们继续前进。这时下起大雨。16时44分,抵毛家湾隧道口。沿途全部坍塌,雨后的泥土非常湿润。在距隧道口不到二十米、仰角超过60°的山坡上,记者一脚踩空,整个人趴在半山腰的湿土上慢慢滑向下面的岷江。“不要动,千万不要动!”向股长大喊。记者环顾四周,连株可以抓住的小草都没有。最近的一名战士慢慢挪到记者身边,伸出了右手,一把拉起了记者。

  17时02分,一碗水村梭坡店组,喝了几天稀饭的村民正吃着几天来的第一顿米饭。“今天上午解放军刚背了200斤米过来”,一位村民说。

  石崩如万炮齐发彻夜不断

  17时16分,队伍再次过江。河中的铁索桥还在,但一段50米的桥梁木板已经脱落,垂在半空。雨后的木板非常湿滑,只能双手死死抓住铁索,有时踩着铁索向前迈,有时踩在翘起的木板顶处行走,“不要看下面的水,向前看!”几个声音同时大叫。

  “老子第一次过这样的桥”,王斌下桥后骂了句粗口,“拍照,给每个过桥的人都拍张照片”。

  18时45分,一行人来到银杏乡。当晚,大家挤在一间10平方米的帐篷里。躺在木板上,地面不时震动,对面山上石头崩裂的响声犹如万炮齐发,彻夜不断。

  这样的路:一块绝壁一根长绳

  21日,我们又开始翻越一条长约3公里的碎石堆与湿土相混的山坡,一百多米的下方就是岷江,雨后石滑。2小时后,前方出现一块绝壁,上面垂下一根绳索,“不要只拉着绳子,要用力蹬”。筋疲力尽的记者两次垂在半空,拽住绳索,无法前进。在大家帮助下,一个个荡下山崖后。此后,沿途开始出现来自深圳的志愿者,他们已在此服务了很多天,上山下山的绳子是他们拴好的。

  12时不到,前方开始出现大批绿色帐篷,轰鸣的直升飞机和四处堆积的物资。手机也有了信号———映秀到了!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不支持Flash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