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亲们不愿离开自己的家园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5月25日09:28
南方都市报
守望家园,乡亲们不愿离开
南都:听说几年前县城就想移址,为什么没有实施呢?
南都:1952年以前的县城在禹里乡的位置,后来那里交通不方便,就迁到了现在的位置。但后来发现,北川县城正好处在地震的断裂带上,所以几年前,县政府就有了移址的想法。但迁址也不是很容易实施,要各级部门许可,就拖到了现在。
南都:你愿意走吗?我知道你是一个从北川生长起来的老北川人。
经大忠:不愿意,就是不愿意走。
南都:就算北川给了你这么惨烈的记忆?
经大忠:人都是感情动物,生长在这里,对这片土地,对这里的老百姓都有着深深的依恋。都是一种理想的愿望吧,希望尽快能有自己的家园,慢慢发展起来,希望老百姓尽快过上好日子。
南都:你接受这么一个结果?
经大忠:不接受也不行。但是总体来讲呢,我们更多的乡亲都舍不得离开。
南都:你碰到不愿意走的乡亲很多?
经大忠:很多很多,还有不愿意进城。
南都:家园可以重建,但可能更难的,是如何抚平北川人心里的痛楚和忧伤?
经大忠:这需要我们去告诉群众,敢于面对现实,面对明天。总不能这么沉沦下去。这样的精神状态,挽救不了自己。
南都:你自己能吗?
经大忠:我自己行。我自己就行。这几天我很少掉泪。我尽量用工作来削减这种伤痛。我有那么多亲人朋友离开了自己,如果我自己安静下来去想,可能就是穷途末路了,什么都不能做了。
南都:你想过他们么?
经大忠:还是要想。如果有几分钟空闲,还是会想起他们。但我没有更多的时间去想,我有那么多现实的工作要去处理,天天都要跑,灾民安置,物资发放,我们作为领导干部的,必须比群众更快振作起来,走出阴影。面对自然,人类的力量总是那么渺小无力。我觉得很无奈。有时候站在半山腰,看着山下那一片废墟,又觉得自己有责任有义务把它重建起来。把我们的家乡,我们的老百姓重新聚起来,把我们的产业建设得更好。我们毕竟是有很多基础在。
南都:这是你支撑自己的一个动力?
经大忠:基本上,未来的路我们还是清楚的,还不至于不知道将来怎么走。我们还有产业基础,还有科学技术基础。
孤儿安置,希望爱心家庭收养
南都:以前北川最大的工业项目是什么?
经大忠:电力产业。但全部停运了。
南都:招商引资、产业重建是工作的重点,你怎么能够说服别人到一个曾经发生过大震的地方来投资?
经大忠:一方水土总是有它的特色,地震也是有规律的,我不想用感情来说服他,我会用科学的数据来说明,也会合理设计产业趋利避害。
南都:你接受别人救灾和同情的投资吗?
经大忠:这不是我想要的。北川人要重新站起来,必须首先要靠自己的自强,市场规则是最起码的原则。我们必须让他们知道,在北川发展是安全的。
(旁白:震后,北川的灾民都转移到了绵阳等地,政府面临的一个严峻的课题就是如何安置这些失去家园的乡亲。)
南都:这些转移到外地的群众,他们都很想回到家乡。他们回家的路,有多远?
经大忠:已有一部分农村的逐步返回,我们正在修建安置房,组织他们自救,整个村庄全部被砂石毁掉的,我们在县城附近修建长远一点的安置房,下一步还在研究。我们鼓励他们回来,自力更生重建家园,但我们要首先确定土地能够维持他们的基本生存,第二个是政府要保障他们的最低收入,让群众基本生活没有问题。
南都:还有乡镇救援队伍没有进入的消息,现在怎么样了?
经大忠:目前所有的乡镇都进入了。他们的生活非常艰难。尤其是陈家坝,伤亡比较严重。我们在指挥他们转移后撤,已经差不多都转移了。
南都:唐家山堰塞湖是最危险的一个堰塞湖,现在情况如何?
经大忠:水利部专家正在施救。这也是我最关心的问题。
南都:这次地震,北川出现了很多失去父母的孤儿,现在都转移到了绵阳等地,你希望他们回来还是希望他们被外地好心人收养呢?
经大忠:这个问题需要理性。一个是我决不能让他们流落在外,另外由于北川伤亡很大,如果外地有合适的人领养,也希望他们生活得很好。
南都:感情上你舍得么?
经大忠:这些孩子需要亲情,希望有完整的家庭可以爱他们。这对他们来说,是最好的,比集体收养要更好。但是我希望他们不要忘记北川。长大了可以回来看看。他们是北川的孩子。
南都:北川会像古城楼兰一样,只能成为一段被湮没的历史吗?
经大忠:绝对不会。北川人还在,北川就在。我们有很好的信念,信念是摧不毁的,我们会更坚强。北川的传统会很好地传承下去,北川不会在中国地图上消失。
南都:你希望新的北川是什么样子的?
经大忠:更安全,更美丽。
南都:永远没有地震?
经大忠:我是唯物主义者,但是这是我的愿望。
采写:本报特派首席记者 姜英爽
本报特派记者 姜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