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英媒体称温家宝总理扭转西方对中国官员偏见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5月26日15:07 环球网
5月24日,汶川地震重灾区映秀镇,中国总理温家宝与来访的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一同在映秀中学的废墟前接受中外媒体采访。参与这次震中采访的英国《泰晤士报》记者珍尼在报道中写道,中国总理在回答提问时表现出了一种“不同寻常的坦率”。从地震发生后时间奔赴灾区那一刻起,温总理的亲民形象不断感动着国际媒体,西方媒体在这种对中国领导人称呼的变换中部分改变着自己的偏见。 在这篇《一次地震能否改变中西方关系?》的文章中,《泰晤士报》写道,当温家宝来到这座距离震中最近的小镇,他的脸上真诚地显露出对大自然的力量以及包围着他的巨大悲剧的惊叹。他站在映秀中学的废墟上说:“过去这里曾是个美丽的地方,是大熊猫生活的地方”。他用手指着的那座山如今已变成一座公墓,大约8600名遇难者长眠于那里。 《泰晤士报》说,这已是温家宝震后第二次赶到灾区,对潘基文来说却是第一次。温总理决定改变中国领导人过去不愿外国政要访问的做法,选择一种开放透明的态度。文章说,温总理邀请了一组外国媒体记者(其中只有《泰晤士报》一家报纸)随他一同去灾区采访,“这是中国过去从未有过的开放”。当13名外国记者登上军用直升机时,驾驶员都感到惊讶。 《泰晤士报》称,飞机降落几分钟后,中国总理立即准备召开记者会,过去,他一年通常只会见一次记者,那是在每年的两会后,内容也不会有太多意外,但自从5月12日现代中国遭遇最大规模地震后,温总理就让人感到充满了意外。 “在这个对坏消息有着长时间淡化传统的国家,温总理的回答显示出不同寻常的坦率”,《泰晤士报》说,温总理选择了一种在西方国家更常见的领导风格,西方领导人需要担心自己的选民,而温总理的的做法很可能并不只限于他个人。 自地震发生以来,国际媒体对冲在救灾一线的温总理充满赞誉。美联社称“人民的总理是救灾英雄”,德国《世界报》说“哭泣的总理感动了中国人”。文章称“温家宝是中国政府的首脑,在这次的地震灾害中世界认识了一个全新的总理:富有人情味的政治家,为人民的不幸而哭泣”。新加坡《联合早报》也在其评论中称,“中国式总理”,西方无法复制。 “以往在西方媒体眼里,中国官员总是官气十足,它们认为中国官员喜欢做秀,比如说话爱背着个手,发言都是套话官话。所以,它们对中国官员的报道存在某些偏见。”中国社科院中欧问题研究所中欧问题专家赵俊杰告诉环球时报•环球网记者。但在此次救灾活动中,外国媒体看到,中国政府官员,无论是高层领导,还是基层干部都涌现出很多感人事迹。赵俊杰认为,《泰晤士报》这篇报道确实是客观描述了中国总理在救灾活动中的表现,加上此前其他西方媒体对中国政府救灾表现得客观报道,对扭转西方媒体对中国官员整体的偏见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赵俊杰说:“这次《泰晤士报》的文章所描述的话,就我个人来讲完全说出老百姓的心坎话。中国领导人胡主席和温总理在此次地震中所表现的亲民风格,显示了泱泱大国领导人对中国老百姓那种鞠躬尽瘁的精神。温总理的个人风格和魅力打动了很多人,包括中国百姓和西方媒体。” “中国领导人所展现的人文关怀一直就存在,西方此次如此关注是因为在重大灾难面前,中国领导人的人文关怀表现得更为突出”。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美国研究室副主任张铁军26日在接受环球时报•环球网记者采访时说,这次地震发生在中国创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中国政府表现出的透明度和自由度,中国媒体展现的人文关怀精神都必然更深地影响中国社会,以及西方看待中国的目光”。 更多精彩内容阅读登录环球网(www.huanqiu.com)
【抗震救灾吧】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