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民间NGO的震后契机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5月27日15:29 南方人物周刊
灾后重建,NGO的作用会更加重要 本刊记者 薛芳 实习记者 谢碧霞 发自北京、广州 在灾难中学习 与年初的雪灾相比,这一次NGO的行动非常迅速。 5月13日,包括自然之友、绿家园、NGO发展交流网、多背一公斤、震旦纪等在内的民间机构联合行动,组织发 起主题为“小行动+许多人=大不同”的NGO抗震救灾行动。 这个活动呼吁北京市民为震区人员献血、捐赠药品、手动发电装置、帐篷等救援物资。这些组织还为捐献血液者佩戴 写有“小行动+许多人=大不同”的绿丝带,以唤起更多的小行动。 为了让行动更为有效。北京的一些NGO进行了简单分工,并找到了四川的民间组织作为对口“单位”,前方后方一 起做。 5月14日,由国内多家NGO发起的“NGO四川地区救灾联合办公室”在成都设立。办公室下设医疗服务、物资 分配、机构联络等多个小组,他们还办了一份“抗震救灾——民间公益在行动每日特刊”,负责发布有关救灾的动态,使得前 后方的各种信息和资源相互对接。 在灾难后的头几天,救援大于一切。NGO的行动,虽然帮助动员和运送各种物资到前线,但由于我国没有专业的救 援NGO,而其他的NGO平时缺乏社会动员和行动经验,所以大部分的草根民间组织,都无法找到非常有效的行动方式。他 们有时候看上去更像是临时集合起来的一群热心志愿者。 但随着救援工作的开展,如何帮助震区民众走出心理创伤,为灾区重建家园提供更多的专业支持和信息沟通平台,为 学校的复课提供各种书籍和教学资料,甚至为那些在地震中手脚伤残的灾民提供义肢,成为了赈灾的主题。NGO逐渐找到发 挥自己特长的机会。 多背一公斤组织专门建立网站,搜集灾区学校受到损毁的情况,并为汶川、都江堰、德阳、梁平、北川、彭州、绵竹 等受灾地区的一千多所学校发起了募捐和考察行动。 随后,一些在“9?21”地震的救灾工作中有出色表现的台湾地区NGO被邀请过来培训民间组织。在台湾大地震 之后,这些民间组织参与了从“生命救援、临时安置、危机处理以及需求评估”,到“安置服务、情绪安抚、赈灾措施、资源 协调”,以及“生活重建、关怀弱势、心理重建以及建立制度”等阶段的工作,历时数年之久。他们对于目前的NGO工作有 很多建议。 目前,民间组织在学习当中变得更为专业,不同组织之间的联动制度正在建立,而且也开始参与到政府决策、咨询和 监督的过程当中。 困境突破 在清华大学NGO研究所副所长贾西津看来:“与前几次突发事件相比,本次地震的灾情非常严重,这主要体现在地 震灾害降临的速度和破坏力惊人。那么政府要调动大量的资源来抗震救灾。另外一方面,政府也意识到仅仅依靠自身力量来抗 灾是不现实的。因此,在本次民间力量参与救灾时,政府并没有加以太多的限制,而是一直强调要求多方面力量参与救灾。所 以,这次的多元力量参与是与地震灾情的突发性和严重性相关的。” 这就是这次NGO参与救灾的一个宏观的大背景。 事实上,中国大量活跃在社会各个领域的NGO,都游走在灰色地带,它们没有在民政部门登记因而不具备合法身份 。 这种先天不足直接导致了NGO长期以来在各种突发性事件当中都缺乏行动能力。 比如,2005年年底的松花江污染事件后,中国的民间组织没有行动,2008年1月中国南方的冰雪灾难后,人 们又在问:中国的民间组织这时候在哪里? 这一次,NGO出现了。 随着灾难发生的时间越久,短时间内集中起来的巨大社会能量也可能减弱,NGO是能够长期坚持的力量。这使得他 们可能成为政府工作的重要补充。 贾西津认为:“灾后重建,NGO组织的作用会更加重要。虽然目前看不出政府在灾后重建方面有让NGO参与的一 个计划,但是在即将到来的重建工作中,会发生大量的个案需求和细节照顾,这时政府的措施是偏重全局,而实施个体救助反 而是NGO的强项。这需要NGO自己的参与认知以及专业能力。” 因此,贾西津认为,此次大地震可能是中国NGO发展的一个契机。 “在日本,政府长期以来对国内NGO采取的是谨慎和限制的态度,1995年阪神大地震中数以万计的NGO在抗 震救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唤起了整个社会对NGO的重视,政府也改变了观念。在NGO的直接参与和大力推动下,日本国 会在1998年通过了《特定非营利活动促进法》,从根本上改变了NGO发展的法律环境。”贾西津如此阐述。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