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专家称地震博物馆冠中国二字须慎重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5月28日07:52 法制日报
废墟上摆放着哀悼逝者的鲜花。卢家兴摄 构建地震博物馆已成社会共识 更多细节问题尚须周密考虑 新闻快读 灾难过后,一种超越灾难的精神能够带领我们不断前进。地震博物馆正是这样的精神载体,它不仅仅是建立在一堆废墟之上,它还存在于人们的内心里,不会随时光流逝而湮灭。 然而,在达成构建地震博物馆的共识之后,怎样建设一座博物馆、需要建设什么样的博物馆,仍然有许多非常具体的工作要做。 □国家保护典型地震遗址遗迹有法可依 □是否冠“中国”二字须经有关部门审核 本报记者 席锋宇 满目疮痍的大山和几乎夷为平地的县城。这就是四川省绵阳市北川县在地震之后带给所有人的震撼和疼痛。 5月22日,再赴灾区的温家宝总理站在龙门山半坡回望北川县城,神情凝重地对当地的干部说:“这座老县城可以作为地震遗址保留,变成地震博物馆。” 当天,绵阳市有关方面向全球发出紧急倡议,征集北川地震遗址保护方案和地震博物馆策划设计方案。倡议书说,希望全球有关地质、科普、旅游、文物、建筑等方面的专家及广大网民,为保留中国建国以来最大的地震灾害实物见证,贡献智慧。 5月25日晚,国家文物局副局长童明康率一支专家团队赶赴四川。除了现场勘查四川省境内诸多因大地震损毁的文物古建筑,童明康此行还有一个重要目的———为北川建地震博物馆一事做考察。 与此同时,围绕地震博物馆的各种讨论也开始升温。 为了不被忘却的纪念 北川县建县1400多年,是我国惟一的羌族自治县,是传说中的“大禹故里”。县城处于一条山谷里,两边是巍峨连绵的青山,碧绿的湔江宛若绸带穿城而过,把北川分成了新旧两城。如同中国许多身处青山绿水中的小城一样,曾经的北川秀丽、宁静、祥和。然而,这一切美好都止于5月12日14时28分。 杨德飚,38岁,北川人。在山西打工的他逃过了这一劫难。地震后,他在大山里走了整整一天,才回到原来的“家”———大山脚下一所倒塌的老屋子。在废墟上,他独自坐了一夜。 儿子受伤住院,妻子被掩埋在废墟中再也没有出来。“以后可能再也来不了这里了,我要再陪陪她。”杨德飚说。 临走前,杨德飚清理出几张和妻子的合影,还清理出一本邮册,那是2003年国务院批准北川为羌族自治县的纪念邮册。“北川被毁了,家也没了,这些都是个纪念。” 的确,在北川生活的每个人都无法从情感上割舍这片土地,全国人民也无法忘记在汶川大地震中消失的人和城。所以,构建地震博物馆的设想一经提出,就得到许多人的认可。 一位重庆市民说:“老北川县城给了我们太多的感动、泪水和无奈,把它建成一个地质灾害博物馆吧,缅怀死难的亲人,给活着的人时刻敲响警钟。” 北川县羌族博物馆副馆长陈世琼在地震中失去了母亲和孩子,筹建地震博物馆成了他现在最大的希望:“这是对我亲人最好的纪念,对所有遇难亡灵的最好纪念。” 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曾亲身经历过唐山大地震,对那场地震的恐怖有深刻的感触。因此,对于建立汶川地震博物馆,他表现出强烈的关注。他说,建立一座博物馆首先是要见证这一灾害的巨大破坏力,见证这一悲剧的事实。无论在地震学、地质学、建筑学还是科学抗震救灾方面,它都有重要的价值。更重要的是,它将见证当代中国人面对这一特大灾难表现出的特有的气质与崇高境界。将坚实而鲜明地记忆着中国人勇敢、坚韧、博爱、团结和神圣的生命情感。 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表示,文物部门将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保存“5·12”汶川特大地震中有代表性的地震遗迹,供今后科学研究和人们纪念。 中国博物馆学会秘书长袁南征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从国家领导人到文化学者,从有关部门到普通民众,对待构建博物馆的一致共识说明,我们内心的情感需要表达和寄托,特别是面对这么大的灾难,需要不被忘却的纪念!
【抗震救灾吧】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