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名地震伤员抵京入院治疗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5月29日07:54 北京日报

  本报记者 方 芳童曙泉


91名地震伤员抵京入院治疗
▲昨天,首趟转运地震伤员专列抵达北京西站。本报记者 吴 镝摄 RJ150
91名地震伤员抵京入院治疗

  昨天18时05分,北京西站一站台,“救26”专列徐徐进站,站台上,数十辆白色急救车一字排开,300名医生、护士、司机、担架工紧盯着火车,做好“战斗”准备。

  这是“5·12”大地震后首趟抵京的伤员专列,经过了30多小时的星夜兼程、2000余公里跋涉,91名骨折、截肢重伤员及其家属顺利抵京。首都已经做好了一切准备,迎接他们的是鲜花、祝福、鼓励,还有精心的治疗和细致的照顾。

  “放心,来到北京就是回咱家了!”北京西站,一名穿着“120急救”马甲的护士,微笑着鼓励从四川地震重灾区绵竹汉旺镇来的小伤员。

  车未停稳“福娃”已到

  专列车厢外贴的是“运送灾区受伤亲人专列”标牌;北京西站的站台上满眼是“我们和灾区人民心连心”、“我们是你的亲人”祝福语。

  “爸爸,看,是‘奥运福娃’。”“救26”次伤员转运专列缓缓驶入北京西站站台,第4节车厢里,一位小伤员兴奋地指着车窗和爸爸说道,脸上露出了惊喜的笑容。

  车窗外,几名穿着白大褂的护士双手举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福娃”,随着慢慢停下来的车子向前走着,用微笑鼓舞这名来自四川德阳的伤员。孩子的父亲握着孩子的手说:“儿子,咱们到北京了。北京的大夫给你治疗,你的手以后就不会疼了。”孩子的手臂在地震中严重受伤,医生动了两次大手术才完成接骨、修补动脉。

  年龄在18岁以下的伤员在下车的那一刻,他们都获得了“福娃”。一个孩子把两个“福娃”抱在胸前,爱不释手。急救车上的一名医生、一名护士,正不停地为他检查身体,记录各种体征数据。忙碌间隙,孩子把“福娃”举到父亲和医生面前,分享他的快乐。这一刻,急救车里充满了温馨与轻松。

  一名护士说,自己的孩子“可喜欢‘福娃’了”,相信来自灾区的孩子们也会喜欢的。“我希望他们未来能和我自己的孩子一样,健康快乐地去看奥运。”她说,“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

  12秒钟卸下车厢玻璃

  列车在站台停稳后,北京西站的工作人员快速走进了各个车厢。不用多说一句话,按照车上车下工作人员在数小时前的约定,在第4节车厢的两名工人径直走到了第5扇车窗前。窗内外工人同时打开窗户封条,外面工人轻轻一按,里面的工人接住玻璃,放在卧铺里侧。仅仅12秒钟,玻璃卸下了,伤员担架抬出车厢的通道打通了。此次抵京的91名伤员以骨折、截肢伤员为主,60%伤员需要担架抬出。

  12秒钟时间里,工人们尽量保持安静,为的是让仍然躺在车厢里的病人更好休息。“不要惊吓了他们。”火车站一位部门负责人说。为了给伤员创造一个安静、安心的大转运环境,除了前方和后方两三天来不间断沟通信息,制订、调整方案外,昨天的接车仪式也进行了格外的安排。除了一些祝福的标语、安静捧着鲜花的护士外,转运现场显得并不“热闹”。进入专列站台的人员,只有91辆急救车上的司机、医生、护士各一名,以及由学生、担架手等组成的志愿者队伍。此外只有参与现场指挥的市领导和卫生局有关负责人。

  18时12分,第一位伤员在担架上被四五名医护人员举着,稳稳地从车窗运到急救车上。紧接着,伤员一个一个被陆续抬出。18时30分,第一批20辆急救车驶出站台,后续急救车马上驶上站台。

  近百余辆救护车进站接同一趟列车,在北京西站历史上从未有过。由于站台面积有限,救护车以20辆为一批分批进站,站前广场社会停车场成为第二批救护车的集结地。车站精确确定列车各车厢的停车位置,救护车按所接伤员车厢位置停车,伤员从列车上抬下来直接送进救护车。

  此次91名伤员中,根据前方传回的病情报告初步判定,有13名颅脑损伤或胸部损伤的重伤员,其中颈椎第一、第二节骨折的23岁的敬代晖更是重中之重。由于颈椎受伤,又做过开颅手术,移动中稍有不妥就有可能造成终生残疾。西站工作人员仔细研究后,决定将正对着他所在的5车厢6号下铺的窗户卸下,万分小心地将他直接抬出。

  “快点,再快点。”这是现场指挥人员不停重复的一句话。转运的过程短一点,病人就可以减少感染的机会,也可以获得更多休息时间,为下一步检查、治疗争取时间。毕竟,在专列里的医疗条件是很有限的。

  晚高峰百辆急救车呼啸穿市区

  19时整,记者跟随载着敬代晖的急救车从北京西站出发。20辆急救车呼啸驶出北京西站,风驰电掣地赶往此次北京接收地震伤员的惟一医院——位于海淀区温泉镇的北京老年医院。

  少耽搁一分钟,伤员的安全就多一分。市卫生局提前设计好了最佳路线,走三环,经农大,过百旺山,至温泉镇,既保证路途短,车辆少,又能相对平稳。由于恰逢晚高峰,道路拥堵,交警为转运车辆实行了部分道路管制,保证伤员以最快时间抵达医院。车队最后还有一辆收尾车,配备有更为先进的急救设备,以防伤员出现特殊情况。

  “慢点,让头车压住,我们这辆车上有一位颈椎受伤患者。”朝阳急救中心陈开红和敬代晖同一车,她拿着报话机指挥着车队,“这段路不好走,让头车再慢些。”

  “冷不冷,需不需要把空调开小些?有没有感觉哪里不舒服?”一路上,来自朝阳急救中心的医生仔细询问。

  在北川法院担任书记员的敬代晖是北川法院当时在办公楼里的31名人员中惟一的幸存者。15日,来自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吕刚给他做了开颅手术,北医三院的医生特意从北京空运支架,为他固定了头部和胸部。27日,又是北京的急救车将他送到了伤员专列上。

  “一到北京我们心里就踏实了。”敬代晖的母亲李利萍说,“那边余震不断,他又不能动,一有余震,其他患者都到防震棚去了,很多医护人员要陪着他最后走。到了这边,既不用担心余震,又不怕感染了,是北京的大夫救了我儿子。”

  “刚才到的是哪个车站?”“我们这是在往北走吧?”一路上,敬代晖十分清醒,手脚也可以活动。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不支持Flash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