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中国十大教育年度热点事件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5月29日09:52 《小康》杂志

  中国教育小康指数64.6:教育公平仍无根本好转

    教育是一个现代文明国家的基石,在知识经济席卷全球之际,教育更成为国家竞争力比拼的前沿。2008,我们在一个又一个新闻中感触着中国教育的艰难前行。有欣喜也有遗憾,有愤怒也有困惑。

  ★文/《小康》 研究中心

  事件一:

  2008年我国将全面实施城乡免费义务教育

  2007年12月19日,财政部部长谢旭人表示,2008年中央财政将继续加大教育投入,保障优先发展教育,并将全面实施城乡免费义务教育。

  从今年的春季学期开始,中央财政将进一步提高国家课程免费教科书的补助标准,地方财政负担免费提供地方课程的教科书所需资金。还将进一步落实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政策,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给予50%的奖励性补助,省级财政统筹落实地方应承担的资金;东部地区所需资金主要由地方财政承担,中央财政给予适当奖励。

  谢旭人说,中央将出台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明、后两年落实到位,中央与地方的经费分担比例按国务院有关规定执行。提高中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测算单价标准,并对高寒地区给予特殊照顾。

  此外,我国还将继续在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全面落实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

  事件二:

  高校评估再惹争议

  2007年12月13日,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在孔子学院院长研修班上直言:“我们感觉现在对学校的评估检查太多了。”2008年3月26日他又在《人民日报》撰文抨击高校评估存在的“三大问题”。4月,广西某高校六位校领导集体迎接教学评估组秘书一事又引起外界广泛质疑。

  几乎在同时,从教育部内部传出消息,在教育部召开的“规范评估工作提高评估质量”研讨会上,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表示,目前高校教学评估过程中存在着形式主义和弄虚作假现象。

  利益问题成为高校评估的核心焦点之一。中国科技大学党委书记郭传杰透露,他曾听某位校长同行坦言:为了通过本科教学评估,该校突击安排老师和学生把教案、试卷重新做好、补齐。为了让它们看起来更像旧物,甚至用上文物造假的手段,把教案、试卷一一熏黄。对于老牌名校而言,将大量人力物力用来应付检查,势必影响正常教学、科研。而北京联合大学国际语言文化学院副院长匡志盈则表示,就本校这种市属院校而言,评估利大于弊。通过评估,能得到地方政府数百万元的拨款,用来改善硬件设备。

  事件三:

  政法大学教授与女生发生肢体冲突

  2008年1月4日晚,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杨帆在上选修课的最后一节课时因当天逃课学生人数太多而发怒,并与一名据称在教室自习,欲离开教室的女生发生口角,最后发展为肢体冲突。事后引起网络热评:师道尊严究竟怎样才能得以维持?

  据当天在现场的学生回忆,杨帆一直在责骂逃课的学生缺乏道德感,并表示他们的课程成绩不会及格。而当时,一名女生当众站起离场,两人就此发生口角,最后演变为肢体冲突。杨帆拉拽女生,而该女生在扭打和挣脱过程中踢了杨帆几脚。

  学生承认,该课程报名有240人,有101人逃课。1月5日,杨帆在学校官方网站对前一天晚上的事件做了简要说明,并要求学校处理相关学生。同时委托其研究生公布了该课堂“未坚持听完课学生”的名单,称“原则上缺席者不能及格”。

  事后,杨帆接受采访时,表示:现在大学师生之间并不是一团和气。一团和气是一种伪现象。学生可以给老师打分,老师就得宠着学生,让他们高兴,容忍学生的毛病,完全没有师道尊严。

  事件四:

  神童死亡凸显心理危机

  2008年3月6日,湖北枝江一中不满14岁的高二学生覃瑶在留下遗书后失踪。两天后,她的遗体在校园里一处3米多深的池塘中被发现。

  覃瑶4岁开始读小学,连跳两级后8岁开始读初中,12岁又以刘巷初中第二名的成绩保送入枝江最好的中学,早已被身边的人和当地媒体冠之以“神童”的称号。但其母亲谢凤娥说,自己“从来没认为覃瑶是神童”。还认为,女儿也不喜欢别人叫她神童。

  3月6日,覃瑶在上外语课时被发现在看课外书,被班主任李开松批评,并电话告知了她的母亲。下午,覃瑶失踪,她的遗书和遗体陆续被发现。在绝笔信中,覃瑶提到,这已是第三次被李开松看到自己在看课外书。“我不知道要怎么面对你们。”

  “究竟是什么让孩子感到比死亡还更难以面对?”有网友这样问。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孙云晓认为,“‘神童’其实是一个心理问题的高危群体,尤其是通过超常努力而被冠以“神童”称号的孩子,他们的心理问题更值得重视。”

  事件五:

  高考移民诉讼第一案

  2008年4月,14名西安考生因学籍和户籍不符合陕西省招生政策被取消今年的高考资格,而将有关部门告上法庭。有此遭遇的考生一共有88名。这起罕见的“群体诉讼案”,堪称中国“高考移民诉讼第一案”。

  学生家长们坚持认为自己是按照西安市“在小城镇买房落户”的政策合法迁入户籍的,报考也符合西安市有关招生政策,考生本已通过高考资格审查取得准考证号。他们高呼:“我们不是高考移民!”

  本案的代理律师蒋虎军认为,本案与 2005年的铜川高考移民事件有本质不同,前者是通过非法手段伪造户口或买户口,本案则是合法的户口迁移。

  此事引起了不少专家对陕西省教育部门认定高考移民的法律依据提出质疑。宪法学教授张千帆质疑陕西省教育部门出台的“户籍满3年、学籍满3年”才有资格参加高考的政策是否具有法律依据,并认为即使这一政策程序及实体合法,也应对这些作为特殊群体的考生施以法律救济。而法学教授贡世康则认为,国务院和教育部应尽快针对高考移民问题出台全国性的法规和规章。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不支持Flash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