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四川黑水多数房屋倒塌藏胞无力重建房屋(图)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5月30日12:07 广西新闻网-南国早报
![]() 瓦钵乡鱼沙沟村的房屋倒成了一片废墟。 本报特派记者 刘飞锋 文/图 成片倒塌的房屋、废墟前藏族同胞伤心的痛哭……记者在黑水县采访的几天里,常常被这些场景刺痛神经。 黑水县遭受地震重创的房屋大都是建在高山上的石木房,由于这些房子没有用一点钢筋、水泥、河沙,因此,在地震来临时,几乎没有抵抗能力。 抗震能力差 农村石木房成片倒塌 5月27日,当记者走进黑水农村,看到成片倒塌的房屋,看到藏民掩面痛哭的情景,心不由得一阵阵揪紧。 当天下午,记者来到芦花镇竹格多村时,一座座倒塌的房屋让人心疼。村主任杨主基心情沉重地说,全村人侥幸都安全,但全村68座房屋无一幸免,有的全部倒塌,有的半边倒塌,有的屋顶塌陷;有的看似完好,但实际已成严重危房,不能再居住了。 “我们这里的房子全是用石块、木头和泥巴砌成的,没有用一点石灰、河沙,更别说钢筋、水泥了。”杨主基说,这种石木结构的房子几乎没有抗震的能力,被地震震松后,就没有了一点结构力,只要再发生余震,或者下雨后雨水灌进墙壁里,房屋必倒无疑。 石碉楼乡在此次地震中倒塌房屋200多座。 5月28日下午,记者来到该乡扎基村时,看到的同样是成片倒塌的房屋,这些房屋与竹格多村的结构和风格都一样,全是石木房,地震一震,就全部受到重创。记者在村中看到一座只倒了一面墙的房屋,从倒墙处看进去可以看到里面挂着很多腊肉,但主人都不敢进去拿,只能在帐篷里煮土豆吃。“受震后墙体松了,不能进去,随时都有倒塌的危险。”村主任木见头说。 瓦钵乡鱼沙沟村、俄苏村的惨景更是令人触目惊心。鱼沙沟村23座房子全部倒塌,地震在顷刻之间让这个村庄变成了废墟,两人不幸遇难。俄苏村的30座房子也无一幸免,所幸没有人员伤亡。“要不是发生地震时,村民都在山上做工,我们可能都遇难了。”一村民说。记者发现,这里的房子也全是石木房,记者冒险走进去一看,里面除了几根木头,确实没有一点钢材、水泥的影子。 经济条件差 藏民建不起砖混房 为什么藏民们住的都是这种石木房呢?“我们没钱,建不起砖混房。”石碉楼乡木须村的一村民告诉记者,他们都住在海拔2800米以上的高山上,不通公路,经济条件也差,根本没钱买钢筋、水泥,只能就地取木材、石块建房。他说,他们建这样一座石木房几乎都要花上一辈子的心血,因为打石头、请人从河坝背石头、买木头,再加上支付建房的工钱,一座房子的造价都在10万元以上。 石碉楼乡党委书记李罗说,房屋倒塌如此严重,与其结构关系很大。藏民们之所以建这种石木房,一方面是一种传统使然,建这种房子就地取材,很方便,而且墙壁很厚,住起来冬暖夏凉,比较舒服。但更重要是藏民们没有经济能力建砖混结构的房子。 李罗说,全乡藏民的房子几乎都建在“高半山”(海拔2800多米的半山腰)上,以前全部不能通公路,根本没办法运输钢材、水泥。最近两年,修通了一条机耕路,但路况差,坡陡,拖拉机一次也只能拉半吨河沙。所以造成运费非常贵。比如,1吨沙子在山下的价格只要70元,但运到山上来的运费就要320多元,藏民们的经济条件有限,根本承受不起。 盼建抗震房 资金成了大问题 大地震发生后,很多藏民的房屋变成废墟。地震毁坏了藏民的家园,也震醒了他们的安全意识。 黑水县的同志告诉记者,现在灾民的生活都有了保障,吃喝没有问题,但灾后重建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大家都认识到了石木结构房的危险性,所以在重建时都想建更牢固、更安全的钢筋、水泥房,但藏民们已没了这个能力,“倒的那些石木房已花光了藏民的所有积蓄,别说砖混房,就是一座石木房都没几户建得起了”。 麻窝乡瓦扎村一村民对记者说,要是政府在帮助重建家园时,能帮建砖混结构房就好了,这种房子牢固,住着不担心。 对此,黑水县相关负责人说,灾后重建的安置房主要还是考虑石木结构房,这种房子抗震能力是比较差,但成本相对较低。要建砖混结构房不太可能,因为县里也负担不起。但县里在作安置房建设规划时,已经考虑了要全面提高房屋抗震能力的问题,要把农村房屋建设强制纳入防震设计的范围。主要是帮助灾民做好地质评估,选择相对安全的地方建房,多用木头加固房屋结构,同时减少房屋的楼层,以提高抗震能力。
【抗震救灾吧】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