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人对汶川人说:重建家园更要靠自己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5月31日14:16 青年参考

  作者[英]TaniaBranigan

  ::编译朱庆和

  

  坐在河北省唐山红岩(音译)餐厅里的刘顺友(音译),捻灭了手里的香烟。“我开始抽烟是为了抵挡城里到处散发 出来的腐烂遗体的气味。”他解释说。这家餐馆的大理石门面矗立在一条人来人往的街道上。

  当四川地震灾区将重心转向重建时,它应该向东北方向的唐山寻求灵感。32年前,一场地震彻底毁了唐山,建筑物 被夷为平地,全城100万居民有将近1/4遇难。如今这个“凤凰城”变大了,也更欣欣向荣。人口是地震前的几倍,弥漫 的烟雾说明了当地的工业实力,国内生产总值(GDP)在中国城市中排在第20位。

  1976年灾难的痕迹只存在于一些地点。但幸存者对一切都历历在目:寻找父母和孩子时的那种急切情形、垂死者 的呻吟、腐烂遗体发出的恶臭。30多年以后的今天,学生们仍要进行地震演习。当四川遭遇这场特大地震时,最先捐款的是 像刘顺友这样的唐山人。

  如今担任一家工厂主管的刘当时17岁,地震来袭时,他家的房子塌了。他回忆说:“天亮时我从废墟里爬出来,我 还不知道发生了地震,我以为打仗了。整座城市被毁,面目全非。到处都有人在哭喊呼救,实在太可怕了。”

  刘承认自己曾想搬到别处去。但跟生活在唐山的其他人一样,他无处可去。他说:“中国人喜欢待在老地方。唐山人 有着强烈的生存本能,大家都想活下去。”

  这座城市是中国的主要工业基地之一,官员们在地震后使生产得到很快恢复。但工人们的生活仍未稳定。“当时国家 很穷,重建工作用了很长时间。”20年前撰写过《唐山大地震》一书的钱钢说,“在文革结束后的1980年,他们住的还 是帐篷。接着是1983年、1984年,当快要地震10周年的时候,他们才真正开始重建基础设施。”

  但当地人感激他们得到的有限的帮助。“我们常说‘中国有两块钱,政府分一块钱给唐山’。”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 前矿工说,“我们产石油,还有一个深水码头。解放军提供支援,其他省份也运来吃的。”

  当中国经济蓬勃发展时,唐山迅速利用了其优势。现在跟那时一样,军队是重建工作的关键,但四川的未来远比1976 年时的唐山明朗。

  但挑战仍然巨大:需要修建的不仅有住所、学校和医院,还有道路和桥梁。英国威斯敏斯特大学灾后重建专家托尼· 劳埃德-琼斯说:“中国擅长组织各方力量……但离开普通社区也成不了事。最终起作用的还是普通老百姓。”

  这似乎与在唐山听到的看法惊人地相似:感谢外部的支援,但相信重建必须靠自己。唐山地震时才8岁的王少文(音 译)说:“我成了孤儿,虽然大家都帮我,但我学着自立。我想告诉汶川的孤儿要坚强,要靠自己。”

  王的父母和姐姐以及其他数万人被埋的地方,如今成了南湖公园。在公园的其中一道门,伸展着一段纪念地震遇难者 的黑色大理石。但大多数人到这儿来是为放松而不是悼念。情侣们在踩脚踏船,亲朋好友们在湖畔享受野餐。地震摧毁了唐山 ,但它没有因此而停滞不前。

  (::英国《卫报》5月26日)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不支持Flash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