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建议国家为灾区制订整体心理干预计划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6月01日04:00 燕赵都市报

  ■访谈专家:唐山地震亲历者、精神疾病专家、唐山市第五医院副院长 沈振明

  ■采访记者:本报记者 郭志昆

  32年前,心理医生、危机心理干预等名词还不被国人所接受,唐山地震后受灾的人们并没有接受过心理医生给予的精神安慰;32年后的今天,灾后心理重建一时成为人们议论的热点。5月30日,记者就灾区的危机心理干预采访了唐山大地震的亲历者、精神疾病专家、唐山市第五医院副院长沈振明。

  ■地震记忆伴随了我32年

  记者:沈院长,你对唐山大地震的印象是什么?地震的印象对你以后的生活有影响吗?

  沈振明:我的家乡在离唐山不远的卢龙县,我当时只有7岁,但对地震的印象还是很深的。地震发生那天,晚上睡觉时我突然感觉整个房屋在抖动,父亲赶紧拉开电灯,房顶上的土震得“哗哗”地向下落,面对面都看不见人,费了半天劲才打开屋门,外面的房门变形怎么也打不开,一家人是从窗户里跳出去的。

  当时农村信息不灵,一些地方还流传着谣言,人们感到很恐慌,不知道明天还要发生什么灾难。这种印象在我脑子里印得很深,至今一想起来还感到很不舒服。

  记者:作为北大医学部的研究生、精神卫生专家,你能进行自我心理调节。普通的灾区百姓是否会对地震有更深的印象乃至精神创伤,当时有没有类似今天的心理干预?32年过去了,地震对唐山人是否还有心理影响?

  沈振明:当时由于条件所限,主要是救人、抢救物资和灾后重建,并没有对受灾人群进行过心理干预,现在仍然有很多精神问题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我们在日常工作中就经常见到因地震造成心理创伤的患者。

  ■几种常见的灾后心理疾病

  记者:根据你的医学实践,灾后人们常见的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或是心理疾病主要有哪些表现?

  沈振明:一些人因在灾难中失去亲人,心理创伤表现在性格上,就是强烈的孤独感。还有创伤后应急障碍,比如对地震十分敏感,一听四川地震就想起当年唐山地震时的惨痛场面,内心十分痛苦,甚至不能自拔,不敢收看播报灾区画面和内容的电视节目。因经过地震灾害导致身心健康受到影响,高血压、心脏病、冠心病等慢性疾病发病率明显高于普通人群。

  还有表现在对子女的教育问题上,认为生命来之不易,过分溺爱自己的孩子,认为自己的孩子十全十美,没有任何缺点,一旦受到老师批评,就会找老师吵架。更有对子女脾气暴躁,不管在什么场合,动不动就打骂,严重影响了下一代的生活。

  ■不要盲目进行心理干预

  记者:对受灾人群进行过心理干预后,是否就能抚平他们心灵的创伤?

  沈振明:危机心理干预是长期的,及时干预是为了早日消除他们心灵的创伤,但不是一劳永逸,以后随着时间的变化还会有新的心理问题出现,还需要再进行相应的心理干预。如不及时干预,有些严重的心理问题会有可能伴随当事人一生。

  记者:从报道中我们看到,有很多热情的心理志愿者到灾区一线为受灾群众进行心理服务,心理志愿者在工作中应注意些什么?

  沈振明:危机心理干预需要专业技术人员来进行,它需要很强的职业技能。心理志愿者的热情是值得褒奖的,但在工作中一定要学会运用科学的方式方法,否则就起不到应有的作用,还会带来一些副作用。如自己给别人进行心理干预后,无法进行心理调节,自己反而成为受伤害对象。

  ■制订整体心理干预计划

  记者:根据你对唐山大地震的记忆和汶川地震后的心理干预情况,你认为有哪些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沈振明:地震发生后,全国各地的心理医生从四面八方赶赴四川地震灾区,对灾区百姓进行危机心理干预,这种局面令人感动,我们医院还有5位专家一直在一线工作。

  但是,我认为就整个灾区而言,还缺乏整体性有组织的危机心理干预计划,而主要是各自为政,凭医务工作者的热情去做。应该由国家有关部门根据灾区实际需要,对全国心理医疗资源进行统一调配,全面深入地为灾区群众做好心理服务。在此基础上再制订出中长期心理干预计划,规范有序地进行灾后危机心理干预。

  此外,还希望相关部门把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心理干预作为预案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今后形成一个制度,一旦遇到问题,第一时间派出心理医生进行干预。

  ■哪些人群需要进行干预

  记者:灾后有哪些人群需要心理干预?如何进行心理干预?

  沈振明:除伤者本人、死伤者的亲属、灾区群众外,来自全国各地各行业的救援者、志愿者、媒体记者,救灾活动的组织者、灾区基层的乡村干部等都需要进行心理干预,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需要有序进行。

  心理干预的急性期是安全感的缺失,学生不知道父母、亲人、老师、同学的下落,吃、住、饮水、防疫面临困难等,这时干预者除了倾听宣泄外,还要想办法帮助他们了解相关信息,解决相关问题,让他们获得安全感,鼓励他们说出自己内心的想法,理解关爱他们,不要去简单地表扬或肯定。

  ■善意的谎言并不可取

  记者:对于亲人死伤,尤其是成为孤儿的伤员,对他们隐瞒家人死亡的消息是否有利于他们的治疗和心理恢复?

  沈振明:从唐山地震后的心理健康实践看来,恰恰相反,善意的谎言出发点是好的,但却起不到相应的效果,应让受伤者在第一时间知道他应该知道的消息,哪怕他惊慌恐惧,也要及时告诉他,让他把压在心底的情绪给发泄出来,配合医护人员治疗,达到早日康复的目的。

  这个时候,他们最需要的是归属感,自己和谁一起生活,未来的日子怎么过,都是他们最关心的。学生应尽快回到学校,和同学们一起学习和生活就会让他们找到归属感,每天都有事情可做。其他伤员也应尽量和亲人在一起。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不支持Flash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