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视点——震后20天的生还传奇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6月01日21:59 新华网

  新华网四川广汉6月1日电 震后20天的生还传奇

  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于长洪、叶建平、苑坚

  震后受伤,被困深山475个小时,可说一次次与死神擦肩;

  各方搜救,不懈努力4整天,终使他们“而过”生还。

  6月1日10时9分,香港特区政府飞行服务队编号为B-BHRM的直升机降落民航广汉飞行学院机场。机上4名空降兵将两名重伤者背出机舱,急速送上了救护车。

  51岁的米成福和45岁的刘洪坤,四川绵竹川龙有限责任公司的两名矿工,在生还者名册上留下了自己的名字,成为目前已知震后受伤而存活时间最长的人。

  而在他俩背后,是对生的坚韧的钦佩,是对爱的奉献的礼赞,是“只要有一点生还可能,就要作出百倍努力”的铿锵合唱。

  生命发现:一句“口信”带来的艰苦搜寻

  震后塌陷的工棚,余震滚落的石头,黑夜带来的寒冷……5月12日下午2时28分令人痛心的一震,使在半山腰高处作业的磷矿工人米成福和刘洪坤身受重伤,并从此面对了孤立无援的境地。

  都是海拔2000多米的山头,一个肋骨强伤、一个腿部重彩,不仅走不了,就是爬也已不可能。尽管生的愿望强烈,还有一些米,水没有了接点雨水也能“谋生”,但日子一天一天过去,掰指头已过了半个月,两人似乎陷入了绝望之中。

  而生的幸运并没有远离他们。5月28日,位于四川广汉市的民航直升机抗震救灾指挥部从被营救者口中得知,有两名重伤矿工被困在绵竹市清平乡的深山里,可能还活着。“我们是14日分的手,他们受伤翻不了山。我们留下了一些大米和半桶水,他们或许能挺到现在。”一名提供线索的被营救者说。

  “我们的工作就是救人,只要有一线希望,都要把他们找到。”民航直升机抗震救灾指挥部指挥长吕尔学说。根据这样一句内容不清的“口信”,指挥部派出的直升机克服了能见度差、山势险峻、高压线太多等种种不利因素,进行了两天的艰苦搜寻,直到5月30日才找到了这两名矿工被困的大致位置。

  仅图上发现还不能精确救援。5月31日,搜寻工作进入了关键时刻。当日上午9时20分,一架载有4名空降兵和2名部队人员的直升机飞向了矿工被困位置,进行落地搜寻。两名机长是香港政府飞行服务队的冯宝贤和胡伟雄,由于语言问题,交通运输部救捞局的飞行员金浩负责机长与塔台、指挥部的协调交流。

  年仅25岁的金浩是第一次参加这种类型的营救。他描述说:“那里是一片非常陡峭的峡谷,左边的山很陡,而且有树木,右边的山则全是石头。我们进行侦察时很危险,因为不仅要躲避左边的树木,还要特别留心右边的滚石。为了搜寻能够把空降兵索降下去的地点,我们至少花了20多分钟。”

  令金浩更心颤的是直升机悬停后,索降空降兵那短暂的3分钟。“当时飞机距离地面有20多米,香港飞行服务队空勤员霍伟丰首先索降到了地面,负责给随后索降的6名空降兵解除锁扣。空降兵每次索降一人,最后霍伟丰再返回飞机。虽然只有3分钟时间,但那是最危险的,因为飞机随时可能被滚石击中。”

  空降兵某部连长李磊是此次营救队伍的队长。他和战友下到地面,发现地形和预期拍摄的不一样,余震把峡谷的一些河道给埋了,还以为找错了地方。之后,观察员徐选生爬到对面山上的磷矿矿场索道,用对讲机告诉大家,他看到了一个蓝色工棚,但只能看到顶部。而当时他的位置向前,再走一步就是悬崖。

  在徐选生指挥下,李磊和空降兵刘利辉开始向工棚疾进,其他人则抬着担架、物资缓慢前行。刘利辉说:“到处都是塌方滚石,每一脚都能踩塌几块。我和连长保持着一定距离向上攀爬,遇到特别陡峭的地方,我们就想方设法绕过去,甚至下到河谷。靠近工棚时,我们边走边喊‘有人吗’,后来隐约听到上面有一点敲击的声音。”

  经过两个多小时的翻山涉水,李磊和刘利辉终于到达了工棚。工棚大部分已经被震倒了,他们先闻到了一股强烈的臭味,让人忍不住想吐。走近时,看到一个人坐在倒塌的门上,弓着腰,里面还有一个人躺在床上。李磊说:“我们近看两名矿工时,他们脸色很差,身边有点大米,但只有一些雨水,而且已经发臭了。通过简单交流得知,刘洪坤腿断了后,自己简单包扎了一下,平时都是靠他煮点吃的。”生命,在此刻显出了坚韧和顽强。

  “找到了!”李磊通过海事卫星电话,发出了令人振奋的消息。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不支持Flash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