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国民党重新崛起之道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6月02日10:02 世界新闻报

  《世界新闻报》特约撰稿人/李俊杰

  国民党到底是一个怎样的政党?过去的台湾民众能随口抖出一箩筐评语:庞大、松散、良莠不齐的团体;机构臃肿、效率低下;内斗内行,外斗外行……不错,这就是国民党给大多数人的印象。这种印象使国民党付出了8年“在野”的代价。也最终促使马英九奋起拼搏,夺回了政权。

  从精英文化到“乡土直销”

  李登辉主掌台湾的13年间,自恃过高的国民党继续走精英路线,代表白领阶层,与民众的关系日益疏远,更从未把民进党等“草根”放在眼里。上世纪90年代,国民党基层组织已经相当涣散,党员流失非常严重。加上外部环境的变化,2000年国民党失去政权。当时学校教员、机关干部多为国民党党员,笔者记得当时走在这些地方,行者匆匆面色凝重,而初获胜利的“草根”们再也无法抑制自己的喜悦,再也不羞于承认自己是民进党的支持者。国民党或许没有料到,这一下台,就是8年。

  2004年“大选”,连、宋二人摒弃前嫌联手抗敌,汹汹之势似不可挡。但这时的国民党却仍没有跨过划分精英与“草根”的“浊水溪”,无法取得最大多数,再加之“两颗子弹”,无力回天。有了这些教训之后,国民党开始下决心改变惯有的官僚形象。

  在2008年的选举中,以马英九为首的国民党中生代脱下西装穿起拖鞋,甚至连“阿扁”这个名字也要拷贝,“小马哥”转身成“阿九”,继而的下乡长住活动更是“将土字进行到底”。从2000年“连萧配”的292万票,到2004年“连宋配”的644万票,再到这次“马萧配”765万多票的超高纪录,证实国民党的“乡土直销路线”试验成功。

  脱胎换骨的动力

  国民党这个“百年老店”,在机制和文化上的落后和保守,使得年青一代精英难以迅速崛起。党的机构臃肿、效率低下也屡遭诟病。

  2005年,马英九以党员直选方式当选国民党主席,显示出国民党内部支持改革的新生代力量成为新主流,改革路线获得了绝大多数党员的支持,改造与转型已是一条不归路。马英九的努力确实为国民党重新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根据今年1月台湾TVBS民调显示,认为国民党重视改革、充满活力的民众比例分别为58%和68%。

  国民党一直给人“内斗内行,外斗外行”的印象,例如1993年和1999年的两次大分裂,元气大伤。“大选”的党内初选时,马英九和王金平的PK并不在一个重量级,之所以闹出这么多动静,不过是有很多东西必须在桌面下经过几个来回搞清楚。一个是选举文化渗入骨髓,一个是宫廷文化尚未褪尽。但最终,党员们用选票选择了代表改革气息的马英九,可见国民党基层的动力成为其脱胎换骨的力量。

  “国民党不会选举,民进党不会执政”是台湾的老话。无论是2004年的“两颗子弹”,还是2006年底的“走路工”事件,再到马英九的“绿卡”风波,民进党总让国民党措手不及。媒体给国民党的危机处理能力没打过60分。同时国民党不懂“草根”语言,不擅于跟老百姓沟通,也一直是硬伤。

  但8年过去,国民党在这方面似乎有了些长进。在“3·19”枪击案四周年当天,国民党秘书长吴敦义召开记者会,呼吁选民“勿忘3·19,全民防奥步”。国民党更列出绿营几百种可能的抹黑招数。另外,国民党的“爆料天王”邱毅还揪出谢长廷的“抓耙子”旧事,可谓国民党应对“抹黑”的主动出击。同时,马英九的闽南、话客家话已经拿得出手,甚至斯文稳重的“连爷爷”也能插科打诨来幽上几默,连媒体都笑称“国民党越来越有‘在野党’的样子了”。

  两岸路线打开局面

  李登辉主政后期,不断抛出“两个中国”等言论。2000年,连战任国民党主席后,逐步在党内清除李登辉“两国论”影响,并将推动两岸经贸关系作为其“在野”时期的工作重点之一。2005年,国民党副主席江丙坤受邀于3月份率团到广州、南京和北京。4月,在“独派”势力“联共卖台”的批判声中,国民党主席连战又率团到大陆开展了“和平之旅”。

  马英九担任国民党主席后,基本延续了连战的两岸政策路线。马英九也一直强调要两岸搁置政治争议,进一步密切经贸关系。与此同时,国民党一直坚持与大陆台商互动,帮助台商解决问题。如今,国民党主席吴伯雄访问大陆,两岸包机直航、陆客赴台在即,更证明了“两岸牌”成为国民党活力日增的源头。

  另外,国民党籍“立委”之众,也使得“立法院”可能成为国民党展现政治实力与政策推动的主战场。一些“立委”与国民党中央也存在隔阂,但如果能顺利沟通,国民党仍能影响“立法院”的运作与政策法律的制定方向。(世界新闻报)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不支持Flash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