帐篷医院的故事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6月02日11:48 瞭望东方周刊

  文/李成贤(SunnyLee)(韩国)

  在这个简易的“帐篷病房”里,紧紧排列着约20位像张娜一样刚刚生产的母亲的病床。

  没有专门为新生儿准备的房间——他们就跟妈妈们挤在一张床上

  5月12日8级地震袭来的时候,23岁的张娜和丈夫与所有人一样,只是冲出了家门,甚至没有时间带上任何一件 财产。只要能活下来就行。但对他们而言,活下来的不仅是两个大人,而是三个人—— 包括她在地震后第二天生下的 女儿。

  我在成都见到张娜的时候,她正躺在临时为产妇和新生婴儿搭建的医院病床上。“还没有给她起名呢。”张娜说。

  这家“医院”基本上就是一顶帐篷,支在这个城市最繁忙的交通枢纽的角落里。“这里不少像我一样的妈妈都想给孩 子起名‘震余’之类,我可能也会想个类似的名字。”张娜补充说。中国人有给孩子起“小名”的习惯,“小名”常常来自于 孩子出生时发生的某些特殊事件。

  “昨天下雨了,特别难熬。雨水渗进了帐篷,四周一片黑暗。”她指着帐篷连接处的松散缝隙说,但随即她就笑了: “今天就好多了。”

  在这个简易的“帐篷病房”里,紧紧排列着约20位像张娜一样刚刚生产的母亲的病床。没有专门为新生儿准备的房 间—— 他们就跟妈妈们挤在一张床上。

  张娜从家里逃出来之后一直住在这里。只有生产的那天,她被送到一家医院的正式病房里,但孩子一落地,她立刻就 得离开,因为还有其他待产的孕妇在等候。不过她一句也没抱怨。“在这个时候,每个人都得学会过紧日子。”她说。

  说着,她指着身旁的一位妇女说:“她今天刚生了。”那位妇女轻轻地点点头,但没有说话。张娜解释说:“她现在 很痛。”

  就在这个时候,一位护士走进来,问我是谁。还没等我开口,张娜就主动说:“他是我朋友”—— 就这样,我 们成了朋友。

  我的朋友产后还没有吃过任何东西。她说:“产前和产后都不能吃东西。”说话的时候,她也觉得很痛,“但我还是 想跟人聊聊天,因为我一个人躺在这儿一整天很孤单,又会觉得痛,很难受。”

  她的丈夫现在不在。连续熬了三夜照顾她和女儿之后,丈夫已经累坏了,正在别的地方眯一会儿。

  像张娜这样的产妇必须呆在简易医院的原因是,成都的医院因为收治震区伤员而没有了床位。同时,居民们也不敢呆 在家里,担心随后的余震。于是,他们只能睡在外面。

  恐惧仍然占据着人们的心灵,一些传言不胫而走。14日,成都超市里的瓶装水曾被抢购,成都师范大学附小的一家 杂货店里,一个买下了所有瓶装水的男人被一个女人要求“留点给我”,两人几乎扭打起来。

  中国政府此次主动提供了灾情的诚实信息,并且开放媒体去震区采访,有效制止了谣言引发的混乱。成都的出租车司 机刘先生对政府的救灾反应打了高分。“广播电台24小时提供即时信息。昨天我在收听FM91.4,那个女播音员连续做 了四小时的节目,我想她可能晚饭都没吃,很让人感动。”

  到达新华公园的时候,出租车上的广播说:“亲爱的同志们,请不要恐慌,不要听信没有根据的谣言,要相信政府。 ”

  新华公园里拥满了人,对于担心余震、不敢睡在家里的人而言,这里是个“安全岛”。公园里到处是打算在此过夜的 人支起的帐篷。公园另一头的四川省体育馆也是如此,不过也同样是由于担心余震,政府不让人们睡在馆内。不少人就在体育 馆门外的走道上支起帐篷,一些更幸运的人则在台阶下找到了临时的家。

  现在已经接近晚上9点。我答应张娜再去看她,并给她带点吃的。但等我到达“帐篷医院”的时候,我的朋友已经不 在那里了。事实上,整个“医院”都搬离了。原来帐篷所在的那块地方已经被打扫得干干净净。我希望,我的朋友和她的女儿 今天晚上都能安然入睡。-

  (作者为在四川采访的韩国记者)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不支持Flash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