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光山县头发收购量保持在每年50万斤以上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6月02日12:49 央视《致富经》
陈广武:“我一般剪这个头发,给人家包剪包修,包漂亮,头发剪得好,还给你钱,买你的头发,给你的头发搞得好看。 靠着这个老法子,光山县头发收购量保持在每年50万斤以上,吸引了许昌、青岛等地假发厂在当地设专人收购。到了2003年,随着200多公里外的许昌市逐渐发展成我国最大的假发产业基地,对头发原材料的需求量剧增,价格一路飙到400多元一斤。 看到有利可图,原本在外打工的人,也回光山加入收头发的大军。在广州做早餐生意的陈定俭就是其中之一,可他发现,做的人太多,情况大不一样了。 陈定俭:“争行图市的生意嘛,竞争的嘛。” 村民:“长头发现在比较少了。” 当地头发产量有限,老行家们都挤破了头,何况是新入伙的陈定俭。2004年初,陈定俭决定回人口密集的广州去收收看,可他的想法却连家人都不能理解。 张大娥:“叫他不要去,他非要去。” 记者:“也没办法。” 张大娥:“也没办法嘛,让他去了,人家不卖,城市姑娘长得漂亮,为了漂亮,她不在乎钱。” 果然像妻子想的,陈定俭在广州碰了一鼻子灰。城里妇女看到陈定俭要收她们头发,都躲得远远的。陈定俭没赚到钱,又伤了心。就在这时,他想起自己曾经在纺织厂当过大厨,厂里女工多,兴许能多收些头发。陈定俭赶到那儿,硬着头皮向老板提出,要收走女工的长发,结果,却令他非常意外。 陈定俭:“特别你像纺织厂的,药材厂这样的厂家,你去了他的老板还高兴,还欢迎。因为什么呢,特别那个纺织厂的工人,长辫子,它对生产不方便吗,不利,有时候发生危险。” 这下子,去工厂收头发成了陈定俭的新门路。陈定俭陆续把七家厂子发展为自己的收购点,一年的收购量达到800多斤,2004年赚到了20多万。当地人看到陈定俭的新方法,也都学着到城里去收,在比较近的地方,有人甚至骑摩托也要赶过去。 记者:“骑到什么地方去?” 村民:“骑到江西。” 村民:“收头发,收长头发,收头发。” 记者:“害羞了。” 村民:“不是害羞。” 2006年,光山人收头发的吆喝声传到了湖南、广西等二十多个省,年产值达1.2亿元,当地人都把头发戏称为“黑金子”。 2006年3月,做玉米杂粮生意的阮祥珠,也被这种“黑金子”吸引回来,加入淘金队伍。可当地人却发现,阮祥珠家的头发一下子多起来,他却从没为了收头发,出过远门。 阮祥珠:“不需要这种方式,你去提人家货源,人家收,你可以到人家那里提。邮局可以寄回来,火车托运也可以托回来。” 原来,阮祥珠发现,村民每月要回光山把头发卖掉,才能有钱继续收购。3000人的收购大军,每年的来回路费就不下700万元。于是阮祥珠想到,他投资,让村民长期在外地收购,降低路费成本,还能把规模搞上去。阮祥珠在光山负责销售,赚到钱大家均分。2007年底,他联合6个散户,收到4000多斤头发,产值达到200多万。 不仅如此,阮祥珠怕自己做头发生意的经验浅,找来了有20多年资历的老行家黄绪福。因为黄绪福有个绝招——给头发质量把关。 黄绪福:“上边粗一些,下边细一些。” 记者:“就这样捋一下。” 黄绪福:“对,感觉到里边有短的,短的拼到长的里边去了,影响价格,质量不是很好。” 记者:“哪个好点。” 黄绪福:“像这个就好,这个看着,拿在手上,摸在手上都不一样,它上下自然的,从上边到下边自然地下来。” 记者:“多长呀。” 黄绪福:“像这个一米长吧。” 记者:“怎么量。” 黄绪福:“怎么量,你看。” 2008年,仅南乡店乡就成立了8家这样的头发行,给发回本地的头发把关,并且提供销售渠道。这些头发最终被发往许昌、青岛等地区的假发厂,生产成各类假发,像是女装假发可以满足女性时尚追求,男装发块主要是弥补男士脱发的不足。我国生产的假发出口到北美、西欧、非洲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仅许昌市假发产业的出口创汇就达到3亿美元。2008年,以这样的假发出口企业为依托,光山县头发收购业年产值达到1.6亿元。 编导:闫瑞静 摄像:孙 斌 本文由中央电视台七套《致富经》栏目提供,详细内容请登陆央视国际网站CCTV-7《致富经》栏目查询! 注:CCTV-7《致富经》栏目播出时间:首播: 每周一至周五22:02--22:32 ,重播:每周二至周六13:52—14:22。 财富无处不在,行动成就梦想!《致富经》栏目敬请您的关注!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