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株潭历史行进的脚步:从毛泽东城到两型社会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6月02日17:03 湖南省政府门户网站

  2007年冬,长株潭城市群获批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我们在感慨历史的厚重中有着太多波澜的时候,不知不觉中我们正在跨越历史。

  聆听长株潭发展中行进的脚步声,我们发现,“两型”社会,一个新的发展时代正在向我们走来。

  肇始:毛泽东城

  “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

  谈到长株潭城市群的历史沿革,人们就总是要提到“毛泽东城”。

  历史长河中,许多当时稍纵即逝的思想闪光往往在多年后还在有意无意地影响着现实的时空。

  20世纪50年代初,长沙市在讨论制定第一个城市发展规划时,时任长沙市城建局局长的潘基就提出把湘潭县划归长沙市建设毛泽东城的意见,并进行了讨论。20世纪50年代初,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时的同学,时任湖南省副省长的周士钊到北京去看望毛泽东主席时,向毛泽东提出三市合一,建立“毛泽东城”的宏大设想。当时建立“毛泽东城”的出发点,是基于政治角度对领袖人物的崇敬,但也反映了湖南人民渴望有一个知名度较高的大都市的强烈愿望。 

  事实上,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湖南仍没有一个重量级的城市。一心谋发展图上进的湖南人,心又如何能安。

  湖南必须寻找崛起的出路!

  探索:长株潭经济一体化

  “把长沙、株洲、湘潭在经济上联结起来,逐步形成湖南的综合经济中心”。1982年底,在湖南省政协四届六次会议上,省政协委员张萍以提案形式,第一次提出建立长株潭经济区的构想。当时,三市的工农业总产值和总人口在全国中心城市中排到第9位,城区工业总产值排第11位。当年的12月20日,湖南日报率先报道这一构想。“当时在全国引起了很大反响”,20多年后,张萍仍然能十分清晰地回忆起当时的情景。

  长株潭经济一体化首次进入湖南省决策层的视野。

  1984年底,湖南省政府设立长株潭经济区规划办公室以及长株潭经济技术开发协调会议制度。张萍负责主持规划办公室的日常工作。但受当时的不同认识和意见的影响以及条件的限制,这项工作没有能够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 

  在1995年10月的省第七次党代会上,长株潭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呼声再次高涨。省内另一位经济研究专家、现任省政策研究室副主任的张富泉在其《湖南城市建设发展的几个战略问题》一文中,提出建立长株潭省级权威规划中心,把三个城市规划统一起来。他大胆提出,改变控制大城市发展的做法,突出发展长株潭城市群,引导三市由背向发展到相向发展。1996年11月,长株潭三市和省社科院联合在株洲召开了“长株潭经济区发展研讨会”,这次会议引起了省委决策者的重视。1997年3月,时任省委书记的王茂林主持召开了有长株潭三市党政主要负责人和省直有关部门领导参加的“长株潭座谈会”。会议提出要以长沙为中心,进一步突出长株潭城市群的作用,把长株潭建成湖南经济发展的核心“增长极”。在这次湖南省“最高规格”的会议上,在把长株潭城市群建成湖南经济发展的“增长极”这一重大战略上达成了共识。

  1998年,湖南省成立了长株潭经济一体化发展协调领导小组,省长任组长,下设办公室,放在当时的省计委。

  1999年2月,时任省委书记的杨正午主持召开长株潭经济一体化专题座谈会,会议决定实施1998年编制的推进长株潭经济一体化的五项规划:即交通同环、电力同网、金融同城、信息同享、环境同治的5个基础网络规划。

  2005年8月,《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正式完成,省政府以正式文件形式发布,这被认为是长株潭一体化进程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区域性规划,也是我国内地第一个城市群区域规划。2007年9月,省人大又通过了湖南省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条例,为规划的提升工作提供了法律保障。

  2006年6月底,第一届长株潭三市党政领导联席会议在长沙举行。长株潭三市签署了《长株潭区域合作框架协议》、《长株潭工业合作协议》、《长株潭科技合作协议》、《长株潭环保合作协议》,一系列“融城”的举措开始紧锣密鼓地筹划。

  在2006年11月召开的湖南省第九次党代会上,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我省对长株潭的认识又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省委书记张春贤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长株潭交通同网、能源同体、信息同享、生态同建、环境同治,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物流体系和市场体系,努力把长株潭城市群建设成为重要的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现代物流基地,打造在全国较具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现代城市群。加快以长株潭为中心,以一个半小时通勤为半径,包括岳阳、常德、益阳、娄底、衡阳在内的“3+5”城市群建设。对长株潭这一重大发展战略问题,认识和研究在一步步突破。

  新标:建设“两型社会”

  2007年12月14日,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改委正式下文批准,长株潭城市群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至此,长株潭城市群的发展模式探索终于“修成正果”,开始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国家选择在2007年12月批复长株潭“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背后大有深意。这个深意就是中部崛起的大背景。

  2006年4月,中央启动中部崛起的战略,在《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中,中央确立了武汉城市圈、中原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皖江城市带等4大城市群作为“中部崛起”的重点。这是长株潭城市群首次被提升到国家层面,进入“国家队”。

  长株潭城市群此次获批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简称“两型社会”)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重点旨在探索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发展之路,以此破解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尖锐等诸多深层次的体制机制障碍,通过综合配套改革来实现体制机制的整体创新。

  中部地区作为国家重要的能源产出地区,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问题尤为突出。此种情况下,国家在中部的改革试验区提出“两型社会”建设目标,正是一种具有全局意义的战略考虑。 

  从资源节约模式的角度看,就我省而言,显得十分迫切。自古以来,“湖广熟,天下足。”虽然我省耕地面积只占全国的3.1%%,但是2006年粮食总产量达到290亿公斤,占到全国的5.8%%,其中稻谷产量多年来保持全国第1位,是全国7个粮食调出省份之一。为了继续为国家粮食安全作贡献,我省必须解决在城市化过程中节约用地、保护耕地、农村人口有序转移等关键问题。我省缺油少煤,一些基础性的资源也不丰富,厉行节约,当是发展中所必须遵循的。 

  另一方面,从历史上来看,长株潭城市群作为国家老工业基地和我省经济中心,长期受“重发展、轻治理”观念影响,结构性污染问题比较突出。

  “两型社会”建设的路该如何走?敢为人先的湖南人不断求索,试图拨开前行的迷雾。

  经济发展,规划先行。长株潭工作自推进以来,借助世界银行和国内外一流咨询设计机构,编制了10多项规划,初步形成了一个规划体系。2002年编制的《湘江生态经济带开发建设总体规划》,我省陆续投入力量,在连接三市长128公里、480平方公里的沿江带状区域内,建设集道路、防洪堤、大学城、高新技术产业园、大型旅游休闲设施、各类住宅区于一体的湘江生态经济带。

  环境治理上,省政府2006年组织编制了《长株潭环境同治规划》,出台了共同的环保产业政策,并在省环保局组建了专司三市环境监测的执法大队,同时还下发对三市政府的环境同治考核指标。目前长沙已成为全国第三个国家“森林城市”,而株洲摘除了“全国十大空气污染城市”的黑帽子。

  “两型社会”的建设涉及整个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将是长株潭优势产业的重点发展方向。长株潭城市群大力改造高消耗、高污染企业,对重化工业进行传统技术改造和升级,株冶、智能化工成为了全国循环经济试点,株洲市今年又启动了清水塘循环经济工业区建设。聚集了全省65%%的大中型企业的长株潭城市群,工程机械、轨道交通、有色金属、文化传媒等产业是省内支柱产业,电动汽车、风力发电装备等产业已颇具竞争优势,初步形成了合理分工、集聚发展的产业新格局。长沙经开区、长沙高新区、株洲高新区、湘潭九华工业物流园、湘潭高新区,在产业发展上无不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门槛准入。长株潭城市群正积极谋求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转型。

  多条高速公路将三市串联成网,三市人民翘首以待的长株潭一体化公交,也于今年1月26日正式开通。6条相互连接的直达公交线路,给一江两岸三市400多万市民的出行带来极大便利,使三市的经济运转大大提速。同时,长株潭一体化公交将与未来布局的城市轨道交通、机场扩建等,共同形成大运量、立体化的城市群公交网。长株潭大型科学仪器、医疗设备等的协作公用网也正在建立,电子政务、电子商务互联互通的平台也在进一步形成。

  长株潭在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的建设上取得突破,将带动整个发展方式的转变,其示范效应影响深远,对整个国家的发展将作出巨大的贡献。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不支持Flash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