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失踪的大鱼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6月02日18:22 央视《讲述》
与央视《讲述》联动报道(5月3日) 特别视点:一条中华鲟放流长江两天后,在科研人员的严密监控下失踪了。人们在焦急寻找它的过程中,频发意外。 在长江入海口的监测站终于传来了令人惊喜的消息。 蒋书 2007年4月24日下午,一艘快艇突然出现在长江宜昌江段。艇上的杨德国焦急万分:半小时前,一条长3.4 米,重220公斤的大鱼,竟从他的眼皮底下消失了!他找了三遍都没找到,到底发生了什么意外情况呢?事关重大,杨德国 立即打电话向他所在的单位长江水产研究所作了汇报。接到电话,负责人危起伟不禁心里一惊。 一、失踪还是死亡 危起伟深知事情的严重:这条失踪的大鱼身份非同一般,它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被列入国际濒危物种名单的野生中 华鲟。不但如此,在这条被命名为“野生一号”的中华鲟身上,还肩负着一项重要科研计划。若它只是失踪两天,可能没什么 关系;若是长期都找不到信号,那就是个大问题了。 可事情比危起伟担心的更加危急。野生一号刚刚失踪,一个可怕的消息就紧接着传了过来:有人报告说发现了一条死 中华鲟,长3米多,体重约500来斤,身长和体重与“野生一号”相似,且恰巧出现在“野生一号”失踪的水域。两件事搅 在一块儿,危起伟的心一下悬了起来。他当即派人赶往宜昌,对那条死亡的中华鲟进行仔细检查,看它是否失踪的“野生一号 ”。从研究所所在的荆州到宜昌有100多公里,近2个小时的车程。在极其难熬的等待中,危起伟不禁想起了第一次见到“ 野生一号”时的情形。 那是半年前的2006年11月,几位渔民在长江宜昌江段发现了这条体形硕大的野生中华鲟。危起伟和同事们得知 消息后立刻赶到现场。经仔细检查,他们发现,这是一条鱼龄在25年左右的成年雌性中华鲟,其肚子里的鱼卵已经成熟,眼 看即将临产,却浑身是伤显得十分虚弱。若不立即采取措施,势必会难产死亡。危起伟赶紧找来吊车,组织人力,把它送到1 00多公里外的荆州中华鲟实验基地,进行人工催产。 这些年来,野生中华鲟的种群数量逐年减少,长江中已经很久没出现过体形如此巨大的野生中华鲟。为此,危起伟和 同事们还特地给这条中华鲟取了个名字,叫“野生一号”。可为这样一条体重达220多公斤的野生中华鲟进行人工催产,并 非易事。考虑到“野生一号”已受伤,身体非常虚弱,危起伟没给它打麻药,而是安排了特制的帆布产床,加派人手控制鱼体 ,补充氧气。在实验基地的大水池里,经过十几名工作人员近2个小时的努力,“野生一号”终于顺利产下了满满28盆、近 30万颗鱼卵。 对于这条为中华鲟的子孙繁衍而几乎付出生命的“野生一号”,危起伟始终怀着一份钦佩之情。若真的是它遭遇了不 测,那濒临灭绝的野生中华鲟家族里,又少了一位英雄母亲;而它所承担的那项耗费了人们巨大心血的科研计划也不得不以失 败告终。危起伟一面暗暗作着最坏的打算,一面仍苦苦等待着宜昌那边的消息。判断那条死亡的中华鲟是否“野生一号”,其 实只要检查其某个关键部位,就能立刻见分晓。 经过2个小时漫长的等待之后,危起伟终于从宜昌那边得到了确切消息:在那条死亡的中华鲟身上,没发现安装的仪 器及任何印记,而“野生一号”的背鳍部位安放了声纳发射器,显然,这条死亡的中华鲟并不是研究所丢失的“野生一号”。 二、搜寻不见踪影 虽然检查结果确定了在宜昌江段死亡的中华鲟并非失踪的“野生一号”,但危起伟却仍无法轻松起来:无论如何,又 一条中华鲟从长江里消失了。且现在意外死亡较频繁,整个长江中,估计一年有十几二十条中华鲟死亡,危起伟判断:它们大 多是被船打死的。此判断之前很多人不相信:中华鲟属底栖鱼类,习惯在江底活动,怎么会跑到江面上来与轮船发生冲突呢? 后通过比较分析,得出了基本结论,打个通俗的比喻,就像是人在水中潜泳,要冒出水面换气,中华鲟似乎也要换气。 危起伟的这个研究结果表明:中华鲟与轮船冲撞致死并非极其偶然的小概率事件。眼下长江开始进入丰水季节,大小 船只往来频繁。谁能保证,下一条被螺旋桨打死的不会是“野生一号”呢?危起伟立即召集课题组的研究人员,加大人工搜索 力度,24小时轮流值班,务必尽快找到“野生一号”。可找了两圈都没找到。 在江面上进行搜寻,是个辛苦且有一定风险的工作,因为晚上长江的航船较多,若是江面有雾则危险更大。尽管如此 ,却没一个人愿轻易放弃。他们都和中华鲟打了多年交道,对这种濒临灭绝的鱼类有着一份特殊的珍惜。鱼虽没感情,但人有 感情。 有着“活化石”之称的中华鲟,远在两亿年前的恐龙时代就已经生活在地球上。它全身长着5排骨板,嘴下长着4根 长须,圆筒状的嘴巴里没有一颗牙齿,仅靠吸吮水中的浮游生物和小鱼小虾为食。尽管食物简单,它的身长却可以超过4米, 体重达600、700公斤。这种中国所独有的鲟鱼,外形虽然和“海洋杀手”鲨鱼十分相似,性格却像大熊猫一样温顺可爱 。在“野生一号”和人类打交道的半年间,这条庞然大物从没伤害过谁,大家都觉得它就像是个朋友。 可这条和人类结下不解之缘的大鱼,眼下到底去了哪里呢?它究竟是遭遇了不测,还是聪明地躲藏了起来,不愿意让 人类再打扰它的生活呢?近一个月过去了,杨德国的搜寻小组,始终没能找到“野生一号”的任何踪迹。但杨德国下定了决心 :重新找,一定要找到它。 “野生一号”失踪的消息一经传开,立刻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2007年5月,长江水产研究所为此专门召开了 新闻发布会。面对记者的一连串提问,中华鲟保护项目负责人危起伟深感压力巨大。其实,危起伟比其他任何人都更急于找到 “野生一号”。在这条大鱼的身上,寄托着他太多的期望。 半年前,“野生一号”带伤产卵,生命垂危。好不容易抢救过来后,却又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症状:它产卵后不能开口 吃东西,人工条件下它不能开口摄食,最后就会养不活而死掉。一个多月里,野生一号没吃下一口食物。危起伟尝试了很多办 法,都一一失败。就在他几乎绝望的时候,一篇关于治疗受伤野马的文章,给了他莫大启发。 三、找到另外一条 2006年12月,野生一号被安放在特制的车箱里,经过22个小时的长途跋涉,从荆州运往养殖条件更好的北京 海洋馆,开始接受危起伟为它设计的特殊疗法:通过人工灌食,用管道导入它胃里,刺激它的食欲,慢慢地使它能主动摄食。 野生中华鲟终于能在人工环境下主动进食,这是中华鲟人工繁殖研究上的重大突破。危起伟和“野生一号”共同创造了这个奇 迹,而国外基本上没有这种尝试。 野生一号彻底恢复健康后,危起伟又有了一个大胆设想:他要把野生一号放归长江,对它的一举一动进行全程跟踪。 希望这条几次从死亡边缘顽强活下来的大鱼,能够肩负起这个重任,帮助人类更好地了解中华鲟,从而更好地保护中华鲟。他 们在“野生一号”身上安装了先进的声纳发射器,下水后,杨德国的监测船马上开始跟踪监测。另外,从放流点到长江出海口 1500公里,沿岸还设置了15个固定监测站,只要“野生一号”经过,就能接收到它的信号。这种生物记录仪,可以一秒 钟记录一次或一秒钟记录4次至5次。这整个活动,一直要监测到它进入海洋。 然而,就在这个几乎万无一失的监测网络内,野生一号还是神秘失踪了!眼下,摆在危起伟面前的只有两种选择:一 是咬牙坚持,继续寻找;二是放弃努力,承认失败。危主任憋着一口气:一定要把这个课题坚持下去。就在寻找“野生一号” 的工作陷入僵局时,从宜昌突然又传来一个惊人消息:他们发现了一条受伤的中华鲟,体外还带有研究所的标记! 2007年6月,就在“野生一号”失踪2个月之后,一条带有放流标记的中华鲟突然出现在长江宜昌江段。危起伟 他们立即连夜赶至现场。从标记上的数字可以断定:这条受伤的中华鲟确实是研究所放流到长江中的。但令人失望的是,它并 不是“野生一号”,而是在中华鲟实验基地人工饲养长大的一条鱼龄10年的雄性中华鲟。当时人们在它身上也安放了声纳发 射器,希望借此和“野生一号”进行对比,找出野生中华鲟和人工饲养中华鲟在行为方式上的区别。这条10年的中华鲟,是 他们首次主要为了搞声纳工程而放入长江里的,看能否适应这种天然水体?在天然水体里,能否生长及正常地存活? 遗憾的是,尽管危起伟他们进行了全力抢救,这条人工饲养的中华鲟终究没能存活下来。但在对这条中华鲟进行解剖 时,危起伟他们却意外地发现:安放在它背鳍部位的声纳发射器不见了!这对危起伟和他的同事们来说,又是一次沉重的打击 :如此看来,安放在“野生一号”身上的声纳发射器,也很有可能是意外脱落了!若鱼体上的发射器掉到江里去了,那情况就 很糟糕。 四、它已进入大海 寻找“野生一号”的希望开始变得渺茫起来。关系到中华鲟这一濒危物种未来命运的科研计划,也不得不暂时搁浅。 和中华鲟打了20多年交道的危起伟,深深感到了一种无能为力的痛苦,好像心里总有个东西堵在那儿,非常不舒服。但危起 伟仍没停止搜寻工作。20多年来和中华鲟朝夕相处的他,从中华鲟身上学到了一种精神,那就是永不放弃:长江上游的水是 非常急的,有很多滩非常险,中华鲟却照样一往无前。危主任觉得它有一种积极向上、勇于拼搏的精神。 每年夏天,发育成熟的中华鲟,便成群结队地从大海洄游到长江。它们一路急行,顾不得摄取任何食物,哪怕逆流而 上两、三千公里,也一定要找到当年自己的出生地再繁殖后代。中华鲟这一执着的特性,让它们亿万年来都不曾离开中华的水 域,也因此博得了“中华”的美名。可让人痛心的是:20多年来,野生中华鲟的种群数量急剧减少,这种有着2亿年历史的 古老鱼类,甚至面临着灭绝的危险。 1988年,中华鲟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996年,中华鲟被列入“国际自然与自然资源保护联盟”红色目 录濒危物种名单。它待的地方越来越少,若还不给它尽量多留一点藏身的地方,那此物种今后定是死路一条。 在野生一号失踪的这段日子里,危起伟和同事们的心里都蒙上了厚厚的一层阴影。一条鱼的死去,乃至一种鱼的灭绝 ,对人类来说也许都算不了什么。可是危起伟绝不愿意只给后人留下一个美丽的标本:我们这些做生物濒危物种的人,有很多 人是很悲哀的,因为做着做着这个物种就没了,我不想重蹈他们的覆辙,我们要让中华鲟继续生存下去。 就在危起伟和他的同事们为“野生一号”的失踪而情绪消沉时,搜寻中,一条小中华鲟的出现,让他们一下振作起来 。经检查,这条小鲟正是“野生一号”半年前产下的鱼卵孵化出来的鲟宝宝之一。当时人们将它和野生一号同时放流,本是想 让它跟妈妈一起回到大海。虽然眼下妈妈不知去向,小鲟却依然健康地活着,而且还长大了很多。这给他们提供了一个非常重 要的线索:那就是人工养殖的中华鲟,也可以在自然界完成它的自然繁殖而活下去!大家在心里默默地为小鲟祝福:只要新的 生命存在,古老的中华鲟种群就有延续的希望。 也许是“野生一号”有意要给关爱它的人们一个告别,2007年7月底,研究所设在长江出海口的固定监测站突然 传来消息:他们监测到了野生一号发出的信号,它已经通过长江出海口,回到了海洋!只要把经过这个固定站的数据读出来加 以分析,就可以知道野生一号的有关情况了。搜寻者们基本上是松了一口气。 野生一号终于安全入海了。这个消息,让危起伟和他的同事们以及所有关心它的人们都由衷地感到高兴。半年来,人 们为它付出了无数心血,而它也终于没有辜负人们的期望。等它在大海里休养生息后,再次回到长江时,一定还会不辱使命, 为人们揭开中华鲟这一古老物种更多的秘密。 有关详情请看今日央视10套21:00和1套次日凌晨1:40《讲述》 通讯:100859 北京复兴路11号中央电视台社会专题部《讲述》栏目 翁德林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