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震区手记:不能忘却大山里那些平凡身影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6月03日11:28 新华网

  新华网兰州6月3日电 题:不能忘却大山里那些平凡的身影

  新华社记者谭飞

  寂静午夜,群山中突然传来如雷滚动的声音,镇长陈三斤和几个干部从简易帐篷里的床上蹦起来大喊:“新华社记者,这就是余震。”

  5月21日,我和摄影记者聂建江、司机任建进冒险进入了陇南市武都区洛塘镇,夜宿这个小镇。

  洛塘一带的山区共有8个乡镇,均属山区,总人口约9万多人,这里的枫相乡、裕河乡紧邻四川青川县,是受灾最重的区域之一。

  裕河乡乡政府两层小楼摇摇欲坠,乡长李佳君的房间里,床头落下的一大块土墙仍赫然在目。李佳君说:“我们当时以为震中就在乡政府”。

  在这些偏远的深山区乡镇,道路难行,村民居住十分分散。最远的行政村从乡政府要徒步走9个多小时,有的自然村去一次要三天才能回来。

  特别是余震发生时,狭窄的山路上,一边是随时会滚下石头的高山,一边是峡谷与悬崖,一旦遇险,几乎无处躲避。从陇南市的武都城区到洛塘镇约120公里,我们单车进山,竟然耗去近6个小时。

  地震后,失去与外界联系的深山里的人们,怎样度过那一段艰难的日子呢?在连续数日对陇南山区重灾村进行采访后,我们才找到了答案。

  武都区马街镇蒿坪村的村支书李文林的故事,是所有村组干部救灾故事的缩影。5月12日地震发生时,李文林正带领村民们修路,他先带着村民们进村转移群众,抢救伤员和被埋者,紧接着将挖掘机掉头去打通刚被震塌的山路,同时派人骑着摩托车下山报告灾情。随后,重伤者被紧急送下山,转往城区的医院;遇难者被快速安葬,家属得到抚慰;所有能搭建简易帐篷的材料被集中起来,所有能吃的东西也被集中起来,在山下救援人员与物资未能到达的前几天里,他们靠团结自救度过了无助与惊恐交织的艰难时光。

  裕河乡乡长李佳君和枫相乡乡长张元杰,则是无数乡镇干部的代表。地震发生之初,山里路断、电断、水断、通讯断,而灾情急需了解,群众急需安置和抚慰,李佳君和张元杰或租用摩托车,或徒步行走,一方面挨村了解灾情,一方面设法与外界取得联系。最远的自然村的灾情是靠村民们徒步行走,一个村一个村地传递过来的。

  普通农民王永松身上,折射着无数普通山民抗灾自救的顽强意志。碰到王永松时,已是夕阳西下,他匆匆下山来,是为了和乡亲们一起将刚运送进来的太阳灶背上山去。他用衣袖边擦汗边说:“有了太阳灶就能喝上热水了。这么大的灾,全靠上面救也不行,也要靠自己救灾”。我们问:“你是村里的干部吗?”他憨厚一笑说:“我就是一个普通农民”。

  说这话时,抬头望去,弯曲陡峭的山道上满是负重前行的身影,那明晃晃的太阳灶映照着夕阳,和山坡上渐黄的小麦、葱绿的树木一起,构成一幅朴实动人的风景。

  这些人的故事并不感天动地,但正是这些大山深处的平凡身影,在大灾中支撑起希望,在困难面前挺直了脊梁。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不支持Flash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