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七连:不抛弃不放弃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6月04日06:17 中国青年报

   “钢七连”:不抛弃不放弃

  “钢七连”的号角吹响了——不抛弃,不放弃。四川司法警官职业学院的老师杨胜5月13日刚献完血就加入志愿服务队伍,他是“钢七连”的连长。

  作为志愿者队伍里的突击队,“钢七连”主要承担物资搬运、伤员转移工作,火车站、货场、公路边,什邡、绵竹,只要需要志愿者,这支队伍里的每个成员没有任何理由立即出发。干得最苦的时候,他们连续工作22个小时,搬得实在搬不动了,躺在地上休息一会儿再接着起来干。

  因为都是志愿者,在“钢七连”,人数最多的时候有100多人,最少的时候也有三四十人。有来自新疆的郭峰,有来自山西大同的刘冬,有来自湖南彬州的杨志宏,德阳市的工人下完夜班就来参加……

  “钢七连”不仅有苦干精神,还有铁的纪律,成员必须服从命令,有任务随时待命。“六一”节那天,因为有搬运任务,本来想去灾区看望儿童的刘冬坐不住了。他拿出500元捐给志愿者协会,说是给灾区的孩子买礼物。刘冬是自费来参加服务的,他说,不这样做心里不安。

   维吾尔族兄弟:我们都是四川人

  设在成都高新区的一个救灾物资转运站里,一支训练有素的“老兵志愿者突击队”24小时待命,随时装卸全国支援汶川地震灾区的物资。而在这支老兵队伍里,有两名并没有参过军的大学生。

  这两位是一对维吾尔族亲兄弟。哥哥叫苏莱满·克里木,是西北民族大学的学生,弟弟叫苏鲁旦·克里木,是新疆警官高等专科学校的学生。地震发生时,哥俩正在乌鲁木齐的家里,准备着各自的毕业论文。

  带着母亲交给的家里仅有的3000元现金,5月21日,他们赶到成都。在志愿者报名现场,工作人员告诉他们,现在灾区的搜救队伍都是专业化的,他俩不适合进入一线。

  “当时我们一下子就蒙了,我们就是冲着一线来的。”苏鲁旦告诉记者。兄弟俩被分配到设在双流机场的救灾物资转运站——他们的任务是搬运救灾物资。

  尽管如此,兄弟俩在转运站干得仍然卖力。每当有一批救灾物资准备装车时,他们总是冲在前面,装完车,检查好每根固定物资的绳索后,他们笑着目送汽车向灾区驶去。

  一天到晚,兄弟俩的衣服总是被汗水浸得湿漉漉的。在这里,他们结识了来自西南民族大学的许多志愿者。

  “他们有蒙古族、朝鲜族、藏族、彝族、羌族等,看到我们那么多民族的同胞志愿走到一起,这一刻我们都是四川人,能给受灾的同胞搬运物资,我从心底感受到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意义。”苏莱满说。

  5月24日上午,兄弟二人接受安排,坐着一辆志愿者接送车,来到了设在成都高新区保税物流公司的救灾物资转运站,继续从事搬运工作。

  正是在这里,兄弟二人遇到了“老兵志愿者突击队”,以实际行动通过了这些退伍兵的考核,被接纳为正式队员。

  “队长告诉我们,后勤补给是前方部队作战的根本保障,没有我们搞后勤,前方打不了胜仗。”苏莱满说,“这几天我和弟弟慢慢想明白了,不是冲到一线才算志愿服务。我们坚守住平凡的搬运岗位,就是为灾区做出了不平凡的事情。”

   他们在感悟中成熟

  5月28日,由16名志愿者组成的吉林省首批青年医疗卫生抗震救灾服务队凯旋。

  “不像出征时那样叽叽喳喳、爱开玩笑了。几天下来,大家像受到了一次深度洗礼,队员们都长大了。”领队洪庆感慨。16名志愿队员,是团吉林省委从上千名报名者中层层筛选出来的,多为“80后”。“困难远大于预料,收获远超出预想。”志愿者、长春市聪慧心理服务中心心理医生邸娜说。

  1981年出生的邸娜,不讳言她曾经动摇过。

  21日中午时分,志愿队接到指令:改变原计划行程,穿越地震断裂带、奔赴重灾区北川县桂溪乡。得知消息,邸娜犹豫了,想到患有冠心病的妈妈,想到自己没有防疫知识,缺乏自保能力,她希望留在绵阳为受灾群众进行心理危机干预。

  目送队友们集结出发,只身留守的邸娜,心乱如麻。没想到,半个小时后,不放心她安危的队友们又回来了!队长洪庆掏出纸笔,为邸娜草拟个人安全保证书,没等写完,邸娜一个箭步冲上前,把它撕得粉碎。

  “每落一笔,都像戳在我心上;每落一笔,我都感觉自己离队伍越来越远!”邸娜说,“其实,重新看到队友们那一刻起,我就已经下定决心:无论前方等待着我的是什么,我都要和大家一起并肩走!”

  这最后的决定,被邸娜喻为她“27年人生岁月中最伟大的坚持”。“从掉队到归队,我感觉自己有一个比较大的成长,那就是:遇到恐惧,不能逃避,大胆面对、迎头而上,这样才能战胜它。”邸娜说。

  5月22日,志愿服务队抵达桂溪乡中学安营扎寨,因为已有3天没洗漱,部分队员开始用矿泉水洗脸刷牙,甚至打井水擦身。见此情形,队长洪庆马上召集大家开会,严明用水纪律。

  “几名队员当即做了自我检讨。此后,尽管白天几十里山路爬得一身汗,晚上宿营又被露水打得浑身精湿,队员们都尽量节约用水,还把矿泉水省下来送给灾区群众。”洪庆说。

  深入抗震救灾一线的头两天,志愿者受到的视觉冲击特别大,部分队员带着相机和DV,不停地照相、拍摄。晚上,队里临时党支部召开民主生活会,当面指出问题,一名队员还进行了自我批评。此后,再没有人热衷拍照了,甚至上山时压根儿不带相机。

  16名志愿者来自不同单位,分属不同年龄段,临时组成一个集体,用洪庆的话说:“每个人首先要学会自律,才能形成一个富有战斗力的拳头”。

  余震不断。5月24日16时左右,服务队从平武县返回营地,车开到半路,司机大喊:“地震了!”队员们还没反应过来,就感觉整个大山开始摇晃,碎石不断从上方滚落,前方500米内的车辆,无一幸免。这是志愿队参与救援行动以来最为险峻的一次经历。

  来自吉大一院普外科的硕士李爽说,“经历了这刻骨铭心的几个日日夜夜,我懂得了‘情’:友情、亲情、恩情、热情。在这个世界上,只有真情最宝贵。”

  5月25日下午,吉大一院的几名志愿队员正在玉龙村服务,突然又是一次余震。“老王太太回屋收拾衣服还没出来呢!”一位妇女惊叫。正在发药的魏锋、张延东和李志文,同时冲向妇女所指的方向。他们冲进去后看到,老太太已倒在一堆散落的木块中。志愿者们迅速背起老太太,冲出危房,老人家激动地哭了,一个劲儿地喊“大恩人”。

  “9天时间,每到一个村子,老百姓都把我们当成救星一样看待。他们看我们的眼神,都是那种放光的,我一辈子都忘不了。”24岁的孙思文感慨。

  27日晚,志愿服务队奉命回到成都。李爽写下了这样一段手记:该忘却的总要忘却,该记得的就要深深记得。一天,服务队正打算返回营地,忽然看到远处树林里有位老乡,使劲挥着一条蓝毛巾。“这不正是我上山时用来擦汗的那条吗!”孙思文眼中含泪,“他汗流浃背,也不知道跑了多久才追上我们。这条毛巾,我该永远收藏,因为它载着灾区人民正直、纯朴的高尚品格。”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不支持Flash
Powered By Google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