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陈彤:新浪后期更强调对灾区提供实质性信息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6月04日11:08 新民周刊
《新民周刊》:强震固然可怕,但“小道消息”造成的举国恐慌更为棘手。大震发生后,互联网并非没有谣言传出。在现代传播条件下,耸人听闻的谣言通过网络的大量转载复制,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呈爆炸式放大蔓延。您认为新媒体该如何与谣言赛跑? 陈彤:长期以来人们形成了一种刻板印象,就是互联网最喜欢抢眼球,怎么耸人听闻怎么来。其实很多人都知道在汶川大地震当天下午,有传言来自权威网站的信息说在当天晚上10点到12点,北京可能发生2-6级地震。但在本次地震报道中,几大门户的报道都保持了必要的冷静,体现了强烈的责任心,并没有成为谣言滋生的温床和传播的渠道。 我想主要是政府部门对于网络的运行规律更为熟悉。网络的特点就是快速反应,决定了应对虚假信息的措施也要快速实施。面对北京当晚地震的谣言,有关方面并没有像往常那样仅仅阻断、删除谣言的发布,而是迅速做出了正面的反应,在谣言出现大概半个小时后就予以了坚决辟谣,扑灭了尚处于火苗阶段的谣言。 我国长期以来一直有灾情保密制度。汶川大地震恰巧发生在《信息公开条例》正式实施12天之际。事实证明,以开放的心态,让准确、全面的海量信息“淹没”谣言,再加上严格的管理,真正的虚假信息是不容易流传的。 这件事情也表明了网络编辑的素质有了很大提高。北京地震谣言传出后,有些网站进行了突出处理,而我们并没有这么做,就是因为我们的编辑了解目前地震尚不能被准确预报这一科学事实,而且我们也认为这么一种形式的信息发布,它的准确性有待商榷。这证明了编辑的基本素质需要在日常工作中去培养,遇到大事才能不惊慌,做出准确的合适的反应。 《新民周刊》:除了提供基本的新闻信息服务,新媒体这次如何在灾难中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 陈彤:在地震发生后初期,我们强调快速海量的新闻处理能力,给大家提供第一手的有关灾情的翔实的新闻信息。但是在四五天之后,新媒体就进入了信息提供的第二阶段。至少从新浪网来说,不简简单单是一些浅层次的新闻报道,更强调能对灾区提供实质性帮助的信息,整个思路都是前所未有的。 截至6月2日12时,四川汶川地震已造成69019人遇难,373573人受伤,失踪18627人。前方的消息告诉我们,很多人都在竭尽全力寻找亲人下落,于是我们利用新浪网强大的信息搜集和整合能力,和中 国 移 动四川公司合作,推出了寻人、报平安平台。虽说在此之前,也有很多网站、机构都推出了这项业务,但是我们投入了巨大的制作力量,做得最扎实和最实用。四川移动在前方与4家公司合作搜集信息,我们在前方也有10多个人负责收集伤员信息,在后方有50多人的的团队在24小时维护。截至5月21日21时,已经有将近12万人的平安信息汇总到该数据库中,成功率达到77%,因此中国 移 动总公司对这个中国最大的数据库也非常重视。 同时,由于持续余震的影响,物资运输困难,大部分灾区还处在物资的极度缺乏当中,我们又最早开通了一个最全面的“急需物资平台”,派专人每天与重灾区近百家乡级单位直接进行一次电话沟通,询问当地最新的紧缺物资需求,并提供了多种捐助渠道,有10多个人的团队24小时维护。此外我们的孤儿认养平台搜集了国内外8万多份申请,我们会妥善保管这些材料交给有关部门。 事实上,从新浪创始的第一天,我们就强调新闻最主要的特性就是实用性,要真正对受众有所帮助。不能简简单单只满足受众猎奇的心理,或者仅仅是受众的谈资,这样的信息不认为是最有价值的。这一次事件,让新媒体的实用性体现达到了一个最高的水平。-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