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告别居住10年的房子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6月04日11:19 新民周刊
他很快地冲了个澡,换上一件干净的红色T恤,又用消毒液将家里的地板擦了一遍。他很留恋他这套两室两厅的房子,在这里他一住就是10年,在他看来,自己这个家舒服,“比别墅还好”。这个家,他最舍不得也无法带走的是近万册藏书,其中有许多为收藏本,在过去的许多值得留恋的时光中,它们与他相伴。 要出门了,杜尚波将他要带到富乐山上的物品浏览一遍:自己最珍贵的尚未写完的书稿,已经用一个翠绿的塑料袋装好,又用一根解放鞋的鞋带扎紧了,这厚厚的一摞子,是他的宝贝,“比生命还重要”,要抢在洪水来袭之前,拿出来;他最贵的这件咖啡色外套,700多元,“它耐脏,质量好,不容易烂;不知道要在山上呆几天,还是要讲究一下,逃命也要文明的”;常备药、一只手电筒、两床被子跟被套,一条小板凳;当然,烟和酒,一个都不能少。 妻子在俄罗斯工作,杜尚波当爹又当妈,必须要背出来的还有,女儿杜佳祝的课本。女儿的作文写得很好,一篇《假如我是老师》,得了满分30分,女儿已经考上了富乐中学,但地震后,教学楼成了危房,现在又有可能发生水灾的危险,孩子们还不能去学校学习,不管了,就在山里先学着吧。 杜尚波骑自行车回到了山上,给母亲张贵英带回了这样一个消息,“现在居委会不允许我们回去了,小区的大门也被锁了”。 7:40,暮色渐暗,张贵英开始跟唐桂珍在篷子里仅剩的一小块空间里准备再搭一个密闭式的小帐篷,她们从来没试过。两位老人蹲在地上,先用一张塑料纸铺一层,然后像装组合家具一样,渐渐把小帐篷搭起来了,她们又捡了几块砖头把小帐篷固定住,只花了20分钟。 小帐篷的空间是密闭的,虽然热点,但看起来似乎能挡蚊子,也显得安全些。这片粗糙的组合场地将是他们4个人未来几天要居住的“家”。 儿子杜尚波神情显得有些黯淡,一根接一根地抽他的黄山烟,“这是自然灾害,大家都这样,哪有什么办法?!” 渐渐地,张贵英发现了这个临时居所的诸多毛病,她沉下脸,当着儿子的面,一样样数落——怎么会选在这里搭篷子?这里离厕所太近,天气酷热,味道太难闻,“脑壳都晕了”;蚊蝇太多,无法入睡……唐桂珍还补充了两条:还没有看见有人对这个简易厕所进行消毒;晚上没有电,黑灯瞎火,非常不方便。 “现在这个山上所有的地方都很挤,先将就着”,杜尚波一一肯定了两位老人提出的诸多意见,只讪讪地应承。 “跟北川的人比起来,我们好得很!”张贵英的话锋最终转了,她长相富态,非常开朗豁达,也处处想得开。 “是啊,就算洪水要来了,政府也让我们事先撤退了,这样,我们起码有个准备”,儿子杜尚波接下母亲的话茬。 夜已经来临了,远处的路灯闪烁着隐约光亮。这光芒,在暗夜里显得柔和而珍贵。 一家人准备吃晚餐,这是他们在山上的第一顿饭。晚餐是张贵英中午在家里熬的南瓜稀饭,用保温瓶装好了,背上山,杜尚波拿了一点自己做的香肠,唐桂珍把从青川的危房里“抢救”出来的一些腊肉也带过来。 这些食物都堆放在床上,一家人凑头吃。舀稀饭的大勺子忘了拿,也没关系,用碗盛吧。 “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我们在阳光下苦笑”,杜尚波嘿嘿地自我调侃,他开了一瓶酒,边喝边宣称,“酒可以杀杀毒,喝一点”,他给母亲张贵英的碗里也倒了一点。张贵英抿了几口,感受到了酒的烈度,咂咂嘴,她的孙女杜佳祝在一旁,腼腆地偷笑。 跟所有热情好客的四川人一样,张贵英和她的儿子杜尚波盛情邀请记者跟他们一起共进晚餐。 “虽然我们现在是这样子,但我们是市民,还不是灾民呢!”张贵英挽住记者的手,语气相当笃定。-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