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茂县北川等县城人口都较稠密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6月04日11:29 新民周刊

  几个山中县城、小镇、街市,如汶川、茂县、北川等县城,以及映秀、绵箎、南星、土门等集镇,都是人口较稠密的地区。钢筋水泥的三至六层的建筑在此最普遍;台湾9·21大地震的经验是,这些房子最不耐震。由于人口较密,又常沿山坡建筑或挖开山壁来建屋,因此在地震中人员伤亡最为严重。

  震中所在的映秀、三江口、草坡等地,情况更让人担心。这儿过去是汉、藏、羌三种民族混居的地方。明代来自宝兴的瓦寺土司,在汶川与三江口之间建立了几个村寨,统治当地羌民。后来由于汉化,这儿大多成了汉人之区,只有草坡、耿达等地部分村寨居民为藏族。这一带我未作过调查,状况不熟悉。

  茂县之西的北川,属湔江流域,与岷江流域的羌族地区以大山(土地岭梁子)相隔。此地属绵阳地区,当地山间居民在历史记载上也是“羌人”;吐蕃王国曾扩张至本地北方边缘,因此过去也有人自称藏族。无论如何,在清代民国时本地民众深度汉化。1980年代以来,当地人才逐步恢复其羌族认同;目前当地羌族人口占总人口的40%有余,因此前些年北川成立为羌族自治县。对此居功至伟的北川民宗局长王泽元是我的老友,在北川成为羌族自治县前因车祸下半身瘫痪,目前我仍不知他的讯息。当地山势较缓,可开发的山地较多,明清以来有大量汉人到本地开荒。因此,究竟谁是羌人、谁是汉人,在此是相当模糊的。当地村落农舍多为传统汉式,或已改建为水泥房子,因此已非“寨子” 而为村落;村落房屋也非聚在一起,而是有些分散。湔江在北川有四条主要支流,皆由北南流汇入湔江,它们是,青片河、白草河、白泥河、都贯河。这四条支流,愈往上游去,山地愈狭陡,羌族愈多,当地居民的生活也愈困难。近年来北川几度闹水灾,这几条河的上游都是泥石流易发的地区。由于接近汉区,开发早,当地山间村落人口远较汶川、茂县等地稠密,山坡被耕地破坏较深,汉式的农舍可能较不耐震;这些因素都使得北川山间村落受灾严重,亟待迅速援救。县城曲山镇原来是很狭闭的小镇,后来是在与山争地下才扩建成当今规模;此是否与受灾严重有关,则有待专家考察。

  羌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的少数民族,人口只有30余万,分布在川西阿坝州的松潘、茂县、汶川、理县及北川等县;因此几乎所有羌族聚居的村寨、城镇都在灾区之内。这样一个“少数民族”,在中国民族关系中意义却很大。他们是汉人历史记忆中“氐羌系民族”的古老核心与今日孑遗。“氐羌系民族”的活动地区,据中国历史文献记载,由今日青海东部沿青藏高原的东缘,直到云南西北部。由于公元7世纪吐蕃王国的东向扩张,该地区也曾进入吐蕃之势力范围。因此这一地区在古藏文书记载中又是“康”或“朵、康”,是古吐蕃原人六族中的边缘族群所居的地方。也就是说,青藏高原东缘高山纵谷地区(今常称藏彝走廊)的人群,在汉、藏眼中都是“我族”的一部分;羌族与邻近过去被称作西番的藏族,是汉、藏的共同“兄弟”。这些山间的河谷,在历史上又常是许多逃难的川西汉人与藏南河谷藏人的庇护所,因而在此地带上各个族群之血缘、文化都混合着汉、藏与本地因素。我关于此的一本书《羌在汉藏之间》,其主旨便在说明汉藏之间有一共同的、模糊的边缘。(作者为台湾“中研院”史语所研究员)-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不支持Flash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