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见孔祥东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6月04日11:30 新民周刊

  汶川地震,使孔祥东进一步感受到在人生困境中,“音乐”陶冶性情的重要性和医治伤口的迫切性。

  撰稿·胡展奋(主笔)

  “东东”最近很活跃。

  上次见他时,他正在北京金宝街上的一个录音棚里为录制奥运歌曲《Forever Friends》(中译名“永远是朋友”)的中文版和声而忙碌着。一领黑衫,光头熠熠生辉,一圈环唇而生的硬髭儿映着白皙的脸;眉目间隐含的疲惫,紧随着起伏的音乐旋律时不时地舒展开来;些许霸气挂在嘴角,扬起手臂击掌叫“停”。顺手解开领口,停顿1秒钟的深呼吸,瞬间爆发的一个声音:“完美!”

  又见孔祥东,是在5月28日的“上海艺术家赈灾爱心义拍活动”上。

  在当天晚会上,作为“1号拍卖品”,孔祥东的钢琴以11万元义拍成功,善款将与其他名人义拍的收入一起全部捐赠汶川灾区。

  “瓦砾下的歌声”最震撼

  客厅里回旋着孔祥东和莫洛德尔合作的奥运歌曲《Forever Friends》。孔祥东飞快地移动着手指,主旋律时不时地闪现出中国音乐的五音阶和著名流行歌曲《天下一家》的乐素。合作者乔治·莫洛德尔曾写过著名的《手拉手》、《意大利之夏》等奥运会和世界杯歌曲,被誉为“体育歌王”。

  由当下的即兴演奏,我们自然而然谈到刚刚义拍的钢琴。

  《新民周刊》:多漂亮的一张琴。11万元。拍价也不算太高嘛……

  孔祥东:所有名人的义拍都只能是个象征性行为,目的当然是利用名人效应唤起社会爱心。这次很多名人都把自己的生活用品拿来义拍,拍价都不太高,呵呵,因为都还活着嘛,将来的价格就不好说啦……

  《新民周刊》:心疼吗?觉得它象征着什么?

  孔祥东:说实话,心疼。因为它跟着我太久了……这台三角钢琴,5英尺半的,小巧玲珑,精致典雅,音质极佳,跟着我走遍了中国几十个城市,参与了30多次慈善义演,见证了无数场音乐会,多少音乐灵感是在它身上迸发的呢,已经记不清了。可以肯定的是,《永远是朋友》最初就是在它身上酝酿的。

  我之所以把它捐给灾区,因为被废墟下、瓦砾下的音乐震撼!

  无数人都看到了、听到了这一幕:一群群的孩子,被压在废墟下而仍然歌唱着,歌唱《同一首歌》、歌唱《明天会更好》、歌唱《蓝天下的爱》……

  很多孩子,唱着唱着就没声了……是音乐伴着他们走完短暂人生的最后一程。我看着这些场面,两眼噙满泪水,甚至忘了自己是个大男人而号啕大哭——音乐太伟大了!太人性了!想想吧,多少孩子在绝望的日子里,饥饿、干渴、黑暗,唯一给他们安慰的,最后陪伴他们的只有音乐!

  《新民周刊》:那么你下一步的举措是……

  孔祥东:继续增加四川省的“音乐人口”,第一步,先捐献一所音乐学校。地震以后,我觉得灾区更需要“音乐人口”,因为音乐慰藉人生的力量、医治创伤的力量太伟大。

  《新民周刊》:“音乐人口”?和音乐人才怎么区别解释呢?

  孔祥东:迄今为止,以我名字命名的音乐机构已经在全国发展到30家,16000名学生,它们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音乐人口”而不是“音乐人才”。

  所谓“音乐人口”,就是懂得崇尚和吸取音乐营养,从而获得生活动力的人群,“音乐人才”就是有能力表述音乐的人群。

  教学中,我们会让小孩子听小鸟的叫声,听大象乃至世界万物的叫声,然后让他们自己谱曲,哪怕他们谱写的曲子只有1、2、3三个音节,那也是一种自我创新。听到孩子们自己的曲子,我很感动,这为他们带来很大的音乐情趣,而不是要他们一味地孤独苦练。我对传统既尊重又突破,比如弹琴,一直以来都是“闷弹”,闷了几百年,我现在鼓励学生弹琴时,大声唱谱,把它们唱出来它们是活的,当年那些伟大的音乐家写它们的时候,都是哼唱,都是用心、用鲜活的热血哼出来的只有把它们大声地释放出来,你才能读懂艺术家的心,一旦登台演奏,你就让它们唱在心里,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效果非常好……

  汶川地震,使我进一步感受到在人生困境中,“音乐”陶冶性情的重要性和医治伤口的迫切性。

  《新民周刊》:5月14日凌晨,江苏省南京市消防支队在北川县城镇幼儿园塌陷的水泥板下发现有一个小姑娘在呻吟。当消防战士上前安慰她时,她说:“我叫任思雨,今年5岁了……叔叔放心救我吧,我唱歌,这样不疼。”说着,小思雨稚嫩的歌声在废墟的上空荡漾起来:“两只老虎,两只老虎,跑得快……”

  孔祥东:小思雨在瓦砾中哼唱的这首歌本是一首17世纪起就开始在法国传唱的著名童谣。法语歌词原文是《雅克兄弟》,它的旋律明快好听,不论谁听一遍就会唱,所以在欧洲乃至世界广为流传。1926年,国民革命军开始北伐时,黄埔军校二期毕业生邝鄘利用它的曲调重新填词,成为红遍大江南北的《北伐军歌》:

  打倒列强,打倒列强,

  除军阀,除军阀,

  国民革命成功,国民革命成功,

  齐欢唱!齐欢唱!

  进入了和平年代,这首歌又被填上新的词,每个中国小朋友都能琅琅上口。很多人以为这就是一首地道的中国儿童歌曲。

  那天,当瓦砾下传来这首全球儿童都熟悉的旋律时,我们全校师生都流着泪……小思雨,她感动的是整个世界啊!

  《新民周刊》:现在回头再看《永远是朋友》,不知你有何感想。

  孔祥东:也许是巧合——我觉得简直是为灾区人民谱的曲,精神上,两者有相同之处。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不支持Flash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