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龙保护区繁荣步伐戛然而止 村民回到农耕生活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6月05日00:58 京华时报
卧龙保护区繁荣步伐戛然而止村民回到农耕生活
地震后,保护区山谷的蔬菜因断路滞销。图/吴吕明

卧龙保护区繁荣步伐戛然而止村民回到农耕生活
5月24日,饥饿的熊猫在等待食物。本报记者 周民 摄

卧龙保护区繁荣步伐戛然而止村民回到农耕生活
地震后倒坍的熊猫馆。本报记者 周民 摄

  这里原本只是崇山峻岭间的山村,村民到最近的汶川县映秀镇赶集,一个来回至少要两天。

  45年前,因为国宝大熊猫,它成了保护区。在“退耕还竹”的大势下,当地村民的生活悄然改变。大量观光客涌入,除了看熊猫,还享受这里的自然风光和夏日清凉,很多当地人开始跟旅游沾边。这个昔日山村开始建成集镇,日渐繁荣。

  地震让繁荣的步伐戛然而止,村民又回到了从前的农耕生活。8只奥运大熊猫经成都空运到北京,部分大熊猫转运到雅安基地,以度过目前的艰难时期。当地领导说,两三年内,卧龙将进行重新规划,完成重建。

  因熊猫而兴

  55岁的董文江出生在卧龙的山村里。十来岁时,他上山砍柴,第一次看见四五只野生大熊猫在吃竹子。董文江没有惊动这些家伙。过段时间再来时,他发现大熊猫竟然生出了一对双胞胎幼崽。

  长辈告诉过他,不能靠近大熊猫,它们会咬人。董文江见到的大熊猫,温柔地围在幼崽身边,不时打个滚,憨态可掬。远远地看了会儿后,董文江背起砍好的柴火回家。

  那个时候,村民们过着农耕生活,大熊猫与他们互不相干。

  改变从1963年开始。当年,由阿坝藏族自治州汶川县报经四川省政府批准,在卧龙建立一个以保护大熊猫为主的县级自然保护区,面积为2万公顷。1965年开始,保护区境内的卧龙、耿达两乡开始了“四清”运动和十年“文化大革命”,农村开始改土造田、学大寨。1975年,经国务院批准,保护区面积由2万公顷扩大为20万公顷,并隶属中央农林部管理。保护区开始退耕还林、退耕还竹、封山育林。

  董文江不能再随意上山砍柴了,只能到被圈定的地点砍伐。通过保护区管理人员的宣传,他知道,这一切限制是为了保护大熊猫,因为它是“国宝”。当村民们多少有些怨言的时候,也感受到了保护带来的好处。

  董文江小时候没有赶过集,因为卧龙境内没有公路,赶集只能是大人去。村民们带上采集的药材等山货,通过山间小道,翻山越岭,赶到最近的集镇,换回生活急需的煤油、盐、酱油、醋以及针头线脑。耿达乡的村民一般到汶川县的映秀镇去赶集,卧龙乡的村民一般到汶川县的漩口镇去赶集。距集镇最近的农户,赶一趟集往返至少要两天时间;距集镇最远的住在卧龙三道桥以上地区的村民,赶一趟集往返要6天时间。

  筹建保护区期间,卧龙的道路也开始建设。到1978年,卧龙境内东西向公路全部修通,东可达汶川县映秀镇,西可到小金县。村民要买生活用品,再也不必翻山越岭了。

  同时,村民们见到了很多文化人。这些专家学者在卧龙开展以大熊猫为主的珍稀动植物调查。1978年,在海拔2500米的牛头山建起第一个大熊猫野外生态观测站,命名为“五一棚”观测站。次年,卧龙自然保护区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被纳入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

  一时间,卧龙闻名全世界。

  冷箭竹危机

  1983年5月,卧龙的大熊猫遭遇生存危机。董文江说,他到山边的地里耕种时,突然发现漫山的竹子竟然开花了。其中,冷箭竹开花的最多,开了花就要结籽,然后枯死。冷箭竹是大熊猫的主食,它们的开花枯死威胁着100多只野外大熊猫的生存。

  一场拯救大熊猫的行动随即展开。正值青春年壮的董文江和很多村民参加了这一行动。他们来到冷箭竹生长地,将结的籽摘下来,收集到一起,再按照一定的间隔,将籽埋在地里,让其生长。与此同时,保护区管理人员也从外地收购了很多冷箭竹种子,和村民们一起广泛播种。经过几年的恢复,大熊猫又获得了充足的食物来源。

  危机之前,保护区处于半封闭的状态。按照要求,保护区不能对外开展旅游业。危机过后,众多关心大熊猫的人士来到卧龙考察、观光。

  保护区开始兴建宾馆,很多村民的生活开始与旅游沾边。比如,向游客兜售山上采的药材、土特产等。上世纪90年代开始,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游客到卧龙旅游。

  董文江说,卧龙的旅游旺季一般从五一开始,一直持续到九十月份。游客除了来看国宝、登山,更多的是来此长期度假。卧龙的夏天,最高气温只有29.8摄氏度,很多老人从五月就来到这里,一直避暑到九十月份。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不支持Flash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