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湟文化:黄河源头的质朴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6月06日13:55 中国新闻周刊

  80年代初,青年唐伟从江南的家乡跋涉千里来到黄河的源头青海,只为了“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 雄浑意境。然后,他留在这里当了一名语文老师。如今,已过知天命之年的他,最惬意的事情,便是周末和朋友们一起到青稞 酒的故乡互助去,在土族人家就着烤洋芋(土豆)品青稞酒。

  “青海的河湟文化,好像青稞酒,醇厚绵软,回味悠长,喝过之后,就再也放不下。”曾经的文学青年唐伟在博客中 这样写。

  的确,如果不曾在这片土地上驻足,很难想象,这样的内陆省份积淀着如此厚重的文化。

  海纳百川

  考古发现,早在四五千年以前,就有人在西宁的土地上繁衍生息。公元前121—111年间,西汉在今西宁设立了 西平亭,西宁的历史才有文字考据。

  两千多年来,这里多是戍军所在,又是“唐蕃古道”与“丝绸之路南道”的必经之地,各个民族和地域的人,穿戴不 同,言语各异。为着戍边或为着经商来到这里,又渐次离开。也许,从那时起,就已经注定了河湟文化的宽广。

  从西汉到魏朝,又从鲜卑到大元,及至明清。千年的时光从这个城市经过又逶迤而去。留下来的,便是多元归一的河 湟文化底蕴。不少人解读了西藏解读了新疆,解读了很多少数民族聚居区,却没有人能够完整地解读河湟文化。这里的许多历 史渊源同时拥有多个解释,各民族、各宗教在相互影响的同时又恪守自身的文化。

  如何解读?

  今天,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圣地塔尔寺中,每日都可以看见许多磕着长头来朝拜的藏族人民;伊斯兰教的东关大清真寺 中,阿訇们吟诵着《古兰经》;曾经的道教圣地“土楼观”,现在叫做“北山寺”了,却同时供奉着原始天尊与释迦牟尼,上 香的人们并不惊异,心安理得地拜着。

  这里有中国唯一的土族自治县,又分布着回、藏、蒙古、撒拉多个少数民族。每一个民族,都是一本厚重而多彩的书 ,永远也读不透。有人说,“青海的藏真藏,蒙古真蒙古,土真土,回真回,撒拉真撒拉”。因为在这片土地上,他们仍然得 以保存民族文化的本真,也保留着一个民族真正的骨性。

  走在西宁街上,可以听到天南海北的口音。70年代,各个地方的青年来到这里建设青海,使西宁成为名副其实的移 民城市。许多80年代出生的孩子,用玩笑的语气,说自己是“**籍青海人”。他们的身上,有父母故乡的气息,更多的是 黄河的骨血。

  宗教、民族、地域,三重的文化包容性,可见一斑。

  因此,傍晚在西宁的广场上,看到百十号互不相识的人围成大圈,随着悠扬的藏歌,悠闲地跳着“锅庄”舞时,实在 不必惊异。虽然他们中,可以明显地看出不同的民族,不同省份的面相。西宁人只是觉得,“锅庄”虽是藏舞,然而确实太美 。

  活的文化

  文化的可贵之处,不在于可以制成多少典籍,而是鲜活的存在于人的生活中。

  今天的河湟文化,仍然透亮鲜活,色彩斑斓。

  最为人津津乐道的代表,便是“花儿”。这是一种多民族的民歌。在青海东部的农业区,世居着五个少数民族。藏族 、土族、撒拉族都有自己的民族语言,可是他们也要操着不太纯熟的汉语,和回族、汉族一样,来唱“花儿”这种歌。这一现 象,在其它多民族地区,是比较罕见的。因此,青海各地的传统“花儿”会,也是多民族色彩的。

  “花儿”是情歌,不仅家里不能唱,即便在村子里也是禁唱的。“花儿”就有反映这种习俗的告诫:

  白杨的树儿你不要上,

  你上是枝桠儿挂哩;

  庄子里到了你不要唱;

  你唱是老汉们骂哩。

  所以“花儿”多是在田间劳动、山中放牧、赶车上路、河里淘金时,即兴顺口编唱的。这是一种在天地间响起的山歌 ,仿佛源头处的黄河清澈婉转。

  唱“花儿”是有季节性的。每年的谷雨之后,地里的春麦生机盎然。麦田拔草季节的到来,妇女们纷纷下到了地里, 这既是她们一年中最忙累的时候,也是她们放开歌喉大唱“花儿”的时刻。农活不多的小伙子们,也都赶到田边、地头找姑娘 、媳妇们对歌。“花儿”歌声此起彼伏,一直要唱到三遍草拔完,前后约有一个多月的时间。传统的“花儿”会,也多集中在 秋收之前的农历4、5、6这几个月里。

  因为洛宾老人,因为《花儿与少年》,“花儿”已经扬名在外。而更多其他令人惊叹的文化,还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 传承。例如,藏区广为流传的长篇英雄史诗“格萨尔”说唱艺术,篇幅浩繁、内容丰富、闪耀着民族智慧之光。

  再比如,以绘画、雕塑、刺绣艺术为代表的“热贡艺术”,文化底蕴深厚。是几个民族文化圈交叉混合所产生出的独 具特色的文化空间,是青海多民族民间文化遗传的优秀代表之一。

  以草原赛马会、六月歌会、九曲黄河灯会、土族纳顿节、寺院观经法会、朝山会、山河湖海祭祀活动等民俗节庆文化 活动,以其神奇、神圣、神秘显现出宗教文化的特色。

  等等……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局长岳颂东先生曾说过:“民俗具有原真性,应该散发出泥土的气息。原生态的文化才能以小 见大,触动人的灵魂。”而河湟文化呈现给人们的,正是这种原始的质朴与美丽。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不支持Flash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