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灾中看“人祸”从中吸取教训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6月08日01:57 现代快报

  天灾中看“人祸”,从中吸取教训

  星期柒新闻周刊:这次地震中暴露出了一些问题,您认为有哪些教训可以吸取?

  蒋国华:这些天,有些问题一直在脑子里转。首先,农村房屋农民自己建,很不规范,许多房子根本抵不住灾害。城镇房屋建设虽然有管理条例,但内容还不完善,执行标准也不统一。比如,汉旺小学有幢教学楼被鉴定是危房,学生被迫搬了出来。这次地震,被鉴定为危楼的教学楼没倒,学生搬进去的新教学楼却倒塌了,为此引发了一定的社会矛盾。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绵竹的城市建房才有防震要求的,最近六七年来建的许多房子就没有垮塌,如果防震等级定得高一些,死人就会少。

  其次是体制上的问题,导致建设项目缺乏监督制约机制。就拿修桥、修路来说,交通局是行政监督部门,不是建设主体,但交通部门修桥,先组织招投标,建设完工后,一验收合格了,事实究竟如何很难说,这就是一个大问题。这次地震之后,绵竹有527座桥梁、2568公里道路不同程度受损,哪些属于自然的不可抗力形成,哪些包含着人为的因素,都是值得吸取教训的。

  我还想说的是,大地震是个综合性的灾难,在异常的紧急状态下,需要准确的信息作为决策的依据。比如,有个磷矿报告说,飞机去空投食物他们没有拿到,3000多人困在山上没有吃,也无路可逃。接到这个消息,我请求空降食物支援,还协调直升机和许多官兵去营救。结果发现到处都有空投的食物,被困的人数只有几百人。把他们救出来后,我问这个领导为什么谎报情况,他说,我要是说有食物,你们还能再空投吗,要是说人数少了,你们还能派人来救我们吗?像这样的情况,如果有了相应的法律,他就应该知道在重大灾害中,由于虚假信息而影响决策,需要承担什么样的法律责任。

  面对非议,一席长谈中多次流泪

  星期柒新闻周刊:地震发生后,一段时间人们并不知道绵竹受灾这么严重,这是什么原因?

  蒋国华:有人说我瞒报灾情,这不是事实。大抢救的前三天,全力以赴在救人,许多受灾的群众找来了,有卫星电话的群众了解到了山里的灾情异常严重,山塌了,房子倒了,很多人受伤,还有不少人被埋了,但山区乡镇报告的灾情因为交通通信不畅,无法核实。更何况,广播、电视受损严重,一周没能用,我们有声音也发不出去,这才出现了一些误解。

  震后几分钟,我很快就派人乘车去德阳报告,不到10分钟,我又安排一名市委副秘书长赶往德阳请求救援。我一再嘱咐他:“必须见到德阳市委书记方小方,就说出大事了,不晓得死了有多少人。”1个多小时后,派去德阳的两人回来了,他们说方书记已经作出了安排。下午5点左右,德阳市的两位领导就赶到绵竹,晚上10点,副省长李成友来了,13日上午,温家宝总理也来了,你说,要是我瞒报灾情,说绵竹情况不严重,这么多领导干吗这么重视?

  星期柒新闻周刊:老百姓相信政府,希望领导出现在自己面前,而当目光聚焦时,您是不是感觉很难?

  蒋国华:唉,是的。青平镇的一个老乡过去很熟的,灾后,我到下面乡镇的帐篷看灾民安置情况,他说,蒋书记你怎么才来啊?那一刻,我很难受,这么大的灾难,每个人都希望我能在第一时间去救他们的亲人。

  绵竹重建决不能留一点遗憾

  星期柒新闻周刊:目前,灾区群众的安置难度在哪里?绵竹的应对措施有哪些?地震灾害的善后和重建工作千头万绪,在您心里深思熟虑的重点有哪些?

  蒋国华:抢救灾民、安抚安顿、过渡房安置、恢复重建家园,应该是绵竹灾后的四部曲。现在抢救的阶段已经过去,安抚安顿包括两层意思,一是保证灾民都有帐篷住,但目前尚缺不少帐篷。二是在精神上有所补偿,现在我们对遇难者家庭,按照每位遇难者5000元的标准,发放抚慰金,对“三孤”人员,为他们每人每月发放600元的基本生活费,保证基本生活。

  全市近50万人无家可归,没有房子了,全部住在外面。我们的压力一点不比抢救人时小,江苏、湖南等地援建绵竹的过渡房,工程量巨大,原本考虑一个月完成,但难以实现,至少需要两个月的时间。过渡房建好了,光有框框还不行,要通水、通电,可电线、水管等物资非常紧缺,很多材料采购异常困难。

  我一想起这些事情,心里就着急,但是这些工作又不能操之过急。现在,我必须把全市损失的总量摸清楚,有了总量,我才能把规划做好,重建工作一定要尊重科学,每一步要走得最好,先建什么,后建什么,建在哪里,什么标准。日前,绵竹已经成立灾后重建领导小组,并委托中国城市规划研究院负责编制重建规划。重建家园,在我任期内是完成不了了,将来会有人干得比我优秀,但我在位子上会拼尽全力,把重建前期工作做好,为将来的重建工作打好基础,不然,我就是罪人。

  星期柒新闻周刊:四川灾后的重建时间已经延长为8年,假如有一天你卸任了,您最想说的话是什么?

  蒋国华:10多年来,我独自一人在绵竹干工作,为绵竹的建设和发展贡献自己力量。我的家人在德阳也住在防震棚里,至今,我没有回家看过一次,即使到德阳指挥部开会,我也没抽空回去看看父亲,看看妻子和孩子。

  我对绵竹是有感情的,我很喜欢绵竹,爱绵竹的人。我已经52岁了,地震前不久还在想,以后我要是退了下来,就到绵竹定居。

  如今,面对这么大的灾难,我希望在自己任期内,为绵竹的重建走好每一步。灾后的重建是个系统工程,要讲科学,规划好,不要图一时的轰动效应,无论是我,还是我的后任,重建绵竹不能留下任何遗憾。

  快报特派记者 张欣 陈泓江 发自四川绵竹灾区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不支持Flash
Powered By Google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