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起中国“硅谷”中关村几乎无人不晓,然而提起中关村第一先驱———陈春先,已经没有几个人还会记得他的名字。
1980年10月,中国最顶尖的核聚变专家,46岁的中国科学院物理所研究员陈春先从美国考察回来,这已经是他两年里第三次访问美国了,每次他都会去美国西部的硅谷,80年的美国硅谷之旅开始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之路。
回国后,他向上级写报告提出,中国应该建设自己的“硅谷”,地点就是中科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聚集所在的中关村。他狂热地四处呼吁,向各个部门写报告提建议,回国两个月后,北京市科协认可了他的这个想法,同意借给他200元,在银行开一个账户。
1980年的北京之冬十分寒冷,12月23日,在美国硅谷传奇鼓舞下,在被怀疑和嘲笑中,热血澎湃的陈春先在中关村一个仓库的一角创办了国内第一家民营科技机构,被誉为“中关村第一人”。他提出“科技成果扩散试验”,探索加快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新路,在中关村建立“中国硅谷”等主张。是他点燃了科技人员“下海”的火种,由此而带来了中关村“电子一条街”,中国高新技术企业由此而生。在他的首倡下,中关村日渐规模,而他的公司却始终委靡不振。陈春先的创业屡遭波折,但他从不屈服。他的思想超前在同时代的人中极为罕见,很多想法和创见在若干年以后为他人所实现。1980年之前他是一个成功的科学家,参与创建了中国第一个核聚变基地,而1980年之后他由科学家转换到创业者这个身份,一转就是20多年,直到他2004年去世。
1949年之前,中关村只是北京城北面的一个小村庄的名字。在陈春先的带动下,二十世纪80年代初成为“中关村电子一条街”,后成为我国第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中关村科技园区覆盖了北京市科技、智力、人才和信息资源最密集的区域,园内有清华、北大等高科院校39所,在校大学生约40万人,各级各类的科研机构213家,其中国家工程中心41个,重点实验室42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0家,成为中国最重要的科研产品集散地。
很多人以为,陈春先当年若一直在实验室工作,将成为一个伟大的科学家。而他自己则说:“我觉得每一代人只能做他当时认为最重要的事。人活着总要做点事,做了这件,也许就要放弃那一件。我做事从不后悔,即使做了较为愚蠢的事也不后悔,因为时间总是往前走的。”
互联网上有一个专门纪念陈春先的网站,除了几个知情人,这个网站几乎被遗忘。但作为一个“历史人物”,他应该被长久的纪念。
首席记者 文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