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墓文学人文精神稀薄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6月10日10:21 《小康》杂志

  文/陶东风

  2006年下半年后,文坛开始鬼哭狼嚎。继《鬼吹灯》吹响了“魔鬼进行曲”之后,《盗墓笔记》、《盗墓之王》、《盗墓者》、《墓诀》、《西双版纳铜甲尸》、《茅山后裔》急步跟进,不仅在网络上,而且在图书市场上疯狂走俏。

  盗墓文学的流行是意料之中的,因为它综合了诸多流行文学的元素,比如:

  奇观展示:专门选择偏远、边陲地区神奇神秘的自然环境作为故事背景,如新疆楼兰,陕西秦岭,大兴安岭地下要塞等读者很少甚至不可能去的地方,描写堪称惊心动魄;历险故事:盗墓的经历充满了种种不可思议的奇特遭遇,把神奇紧张的冒险故事演绎到极致;侦探小说:充满谜团、悬念,盗墓的过程同时也是解密、猜测、推理、斗智的过程;珍奇动物/文物大展览:各种神奇古怪的动物、植物和古物在盗墓文学中比比皆是,而且作者还常常专取生僻字来命名这些玩意儿,什么七星疑棺、青眼狐尸、九头蛇柏、尸香魔芋,等等,无奇不有,匪夷所思;最后,也穿插很多历史故事和地理学、地质学、考古学、风水学、占星学以及文物古董方面的知识,形成一个真假莫辨,真真假假的大拼凑。真可谓怪力乱神满天飞,牛鬼蛇神遍地走。

  作为消遣娱乐的文学之一种,盗墓文学不失为一种大众文化类型,有其存在的理由与价值。但是,盗墓文学的局限也是非常明显的。

  记得小时候每到夏天的晚上都要坐在院子里听大人讲故事。鬼故事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比如《西游记》、《聊斋》等,但其主题却是人文主义的,扬善除恶,有鲜明的价值立场和道德判断。而今的“盗墓文学”则人文精神稀薄,价值评价不明。虽然看起来奇特,但在精神内涵方面却难免贫血症和败血症。

  据说盗墓文学的主要作者和读者是“80后”一代。它的大面积风行可以看作是这代人文学和文化趣味的症候。和玄幻文学一样,盗墓文学呈现的世界是一个神奇诡异的世界,其中充满了怪力乱神,色彩绚烂,但这个世界要想真正成为文学的世界就必须首先是人的世界,好的鬼故事是通过鬼怪的世界来折射人的世界。很遗憾的是,我看到今天的盗墓文学却不是这样。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不支持Flash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