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春波:希望能出资重建学校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6月10日11:22 瞭望东方周刊

  希望将来能出资重建学校

  朱春波是沈阳某公司的老板。地震后,他向沈阳红十字会捐了5万元,但是过后一想“有点不放心”。

  16日,他带着20多岁的儿子,一起飞到灾区。

  来的时候,他的全家,包括妻子、儿媳、孙子,还有几个副总,都送到了首都机场,临走他妻子哭了。“就是上前线啊。”朱春波说。

  来到成都,又向四川红十字会捐了5000元,红十字会给了他一个大的红十字标志,贴在车前的玻璃上,还有两个小的红十字会标志,贴在衣服上。

  朱春波一贯老板派头十足,为了避免被人误会,在灾区,他开口的第一句话会说:“我是志愿者。”

  他们在成都的酒店包了两个房间,又租了一辆桑塔纳轿车,每天早上开车从成都去都江堰、绵竹等灾区,晚上回到成都休息。

  朱春波主要考察学校,他希望将来能出资重建学校。

  来四川几天后,他了解到一些受灾者需要大米、油、药品和妇女用品,就打电话回去,让副总在沈阳采购了三卡车。25日,三卡车物资开到成都,他亲自发到绵阳的九洲体育馆和安县的受灾学校,还留了一份,点名给一个为救学生牺牲了的教师的家属。

  在成都红十字会附近,朱春波看到十几名从灾区出来的志愿者。他们一身脏衣服,疲惫不堪,身上的钱也用光了,正打算在路边搭帐篷过夜。

  朱春波把他们带回酒店,给他们开了房间休息,晚上又请他们去吃饭。饭桌上,几个大学生模样的志愿者一直在追问:“你为什么要给我们开房?为什么要请我们吃饭?”

  她叫“黄医生”

  “我不接受采访。”当她知道记者的身份,第一句话就说。

  大家只知道她是从北京来的,都叫她“黄医生”。

  她在彭州龙门山镇受灾群众安置点门口的树下,摆了一张桌子,办起了临时诊所,全部免费,身后是她自己募集的药品。

  记者见到她时,她正跟一个外来的女捐赠者说,安置点有一个产妇,地震时,家里的房子塌了,她走了十几公里路到这里,生下了孩子。

  “你去看看,帐篷里太潮了,中午又太热,女人坐月子,很重要,要好好养,孩子又小,容易感染。”她极力游说那个捐赠者,“能不能找个好心人接她去安全的地方住一段时间?”

  这时一个熟人喊:“黄医生,来了一个印尼心理干预专家。”

  黄医生走过去,用英语熟练地和对方打着招呼。

  这个熟人告诉记者,黄医生在北京一家大医院工作,曾在国外呆过很多年,英语说得很好。-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不支持Flash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