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报业解禁前后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6月10日14:59 南方人物周刊
台湾报业解禁前后
王惕吾(右)

  在商业时代,财团和金主的势力一样可以伤害到言论自由的崇高理念

  本刊记者 默少克

  1988年,蒋经国已步入生命的最后时光。也许,这位政治强人意识到自己时日无多,便在这一年解除了报禁。此前一年,台湾解除了“戒严令”。

  从此,台湾社会进入一个新的时代。而在38年的戒严时期,台湾传媒人在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高压气氛中抗争,有的在主流媒体内兢兢业业,有的在文章中“埋地雷”鼓吹民主。局外人以为他们坚定勇敢,他们却有着不足为外人道的狼狈不堪。

  进入新的时代,台湾的报人们开始发现,原来大家共同面对的威权体制并不是新闻自由的惟一敌人。在商业时代,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财团和金主的势力一样可以伤害到言论自由的崇高理念。

  “戒严”的威力

  1949年,根据国民党“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为了抵抗“共产主义”,时任台湾省主席的陈诚宣布在台湾地区“实行戒严”。

  从此,台湾进入战时军事体制,传媒受限的情况尤为严峻。当时国民党政府将新闻用纸视为“战略物资”,不准民间人士任意购买。连电影胶片、摄影胶卷都是战略物资,私自购买相关物品,会被视为意图叛乱。

  当时,能够在台湾取得办报资格的人,无不与国民党中央有着密切联系,而在台湾地区长期占据垄断地位的两大报(中国时报、联合报)老板余纪忠和王惕吾,更是跻身国民党中常委之列。

  通常,报纸只能出“三大张”,还要受到层层审查:警备总部、调查局、国民党文工会和军队政工系统。情报部门工作人员可以任意上门调查记者采访情况,质问记者为什么要与“党外”人物走动,看到不满意的文章,可以直接去报社调阅稿件,通过笔迹对比来检查谁是稿件写作者。

  现任《自由时报》副社长俞国基对当时的情形记忆犹新:“有天晚上,几个同事到我家打麻将,因为听到搓牌的声音,好几个警察敲门盘问。其实没有发生什么事,但一位同事当场吓得晕倒。这是当时普遍的心理压力,害怕警总来抓人。”

  直到1987年解严,当年接任自立晚报总编辑的李永得,依旧感受到肃杀气氛。 当时他写了一篇名为《军人气慨?》的社论,批评参谋总长郝柏村任期过长破坏制度、郝柏村不当发言是军事统治的前兆。“之后连续两个礼拜,每天都接到两个麻袋的明信片,如雪片般飞来。全是‘国防部’发动国军官兵寄的。每张明信片内容都差不多,说我们是‘匪报’、说我们污蔑国军官兵,60万大军绝对不能接受。”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不支持Flash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