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绵阳20万人暂别家园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6月10日21:55 新华网

  民生为大,面对堰塞湖洪魔威胁,绵阳做最坏的打算,迎战“历史上最困难的时刻”,20万人扶老携幼紧急疏散,暂别家园

  在水电官兵争分夺秒抢险疏通的同时,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工程抢险和群众转移避险同时安排、同步进行”的决策,泄洪区内群众避险转移也紧锣密鼓展开。

  5月29日,绵阳市紧急召开唐家山堰塞湖疏散群众工作会议。“灾害后的绵阳,现在又面临堰塞湖溃坝的巨大威胁,这是绵阳整个历史上最困难的时候!”市委书记谭力斩钉截铁地说,“即使最坏的情况发生,也要确保零死亡,这是我们的底线!”

  这是一个极其艰难的抉择:如此大规模的撤离,困难诸多,20多万人抛家出走,吃喝拉撒睡,哪一样要安排好都不是件容易的事。走了以后,留下一座空城,谁又来守卫这座城市?又怎样才能做到有序撤离,不伤不亡?

  何况,堰塞湖日的洪水什么时候会来,始终是一个未知数。撤离得晚了,人腿怎跑得过洪峰;撤离得早了,群众苦熬多日仍不见洪水下来,难免又会心生怨气,生活保障也将增加许多的困难。两难的选择摆在绵阳市委、市政府的面前。

  谭力坦言,在签发紧急疏散令的那一刻,手中的笔确实有如千钧。但他相信这是一个为人民生命安全着想的决策,也能够得到绝大多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理解。

  随着撤离令的下达,绵阳市、县、镇、乡、村各级在1小时之内即被紧急动员起来:

  干部们挨家挨户做撤离宣传,为每一个需要撤离的人指定召集人,使他们即使在慌乱中失散也能迅即找到“组织”;

  大量解放军战士、武警官兵与公安干警进入紧急状态,24小时待命,一旦出现险情,就分头入户查找、通知、搜救,确保不漏掉一个;

  绵阳市政府和当地驻军准备了冲锋舟严阵以待,在撤离过程中一旦发现掉队群众,第一时间进行营救;

  当地政府为疏散的市民迅速划定54个地势较高的集中安置点,为每一个片区都分别制定详细的撤离路线,最长的撤离路线也不超过2公里,即使洪水警报拉响,市民们也来得及有序撤离,不会乱成一团;

  军队迅速集结,开始为绵阳准备撤离疏散的市民搭建帐篷……

  从29日中午开始,绵阳市民扶老携幼,开始陆续撤离。为避免交通堵塞,男女老少一律身负简单行囊步行上山。

  “无情的洪水随时都会袭来,乡亲们,我们必须撤离,我们必须坚强地活着!”“撤离,必须撤离!一个都不能少!党和政府已为大家准备了一个更大的家,那里很安全!”在行进的人群中,共产党员、基层干部、部队官兵、公安干警始终护卫在人民群众身边。

  到31日早8时,按照三分之一溃坝必须转移的近20万群众全部安全撤离!

  撤离后的绵阳俨然一座“帐篷城市”。绵阳市在“帐篷社区”建立起科学有序的指挥组织体系,每顶帐篷都编了号,每顶帐篷都推举“篷长”,对每一位安置在这里的群众都进行详细登记。

  政府为每个安置点都准备了充足的饮用水、方便食品等生活必需品,即使水淹绵阳,群众也能确保衣食无忧;高龄体弱的特殊人群被集中安置于临时搭建的“老年帐篷公寓”,配备专门的医护人员,志愿者每天为老人做可口的饭菜。

  卫生部门为疏散群众设立了多个医疗救助点,每个医疗救助点均有十几名医生;电力部门为绝大多数灾民安置点接通了临时电源,提供夜间公共照明,为避灾市民提供手机充电和电饭锅做饭用电;环卫工人经过三天三夜奋战,抢建出80座临时简易公厕;自来水公司组织工程施工人员连续作业,在7个疏散区域安装临时供水管道,使自来水进入了“帐篷社区”;燃气公司在安置群众较多的“帐篷社区”架起新锅炉,接通天然气,让疏散群众洗上了热水澡、喝上了开水;文化部门每天晚上为“帐篷社区”的群众放映露天电影,并赶排出一台主题为“我们永远在一起”的节目在各个安置点巡回演出……

  尽管离家出走、帐篷避险的生活尽管给绵阳人民带来许多不便,但他们知道这是党和政府在爱惜他们的生命,他们自己也必须要珍惜生命、善待生命!

  堰塞湖洪水泛滥的梦魇啊,你快些过去吧。最后的胜利一定属于坚强的人类,决胜的时刻已经为期不远。

  在最周密的准备中,不计人力物力,也不惜财力成本,一切代价只为换取泄洪的万无一失,换取堰塞湖下游130万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

  抢险官兵们为桀骜不驯的洪流掘好了泄洪渠,然而天公偏偏不作美,连日来干旱无雨,堰塞湖水位上涨缓慢,人们半是恐惧半是盼望早来早去的洪水迟迟没有下来。

  时间拖得越久,溃坝的压力也就越大;时间拖得越久,可能出现的新的险情和不安全因素也就越多;时间拖得越久,疏散群众的生活就会越困难,心理承受能力也会越来越差……

  绝不能让任何一个百姓伤亡!为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一定要确保泄洪万无一失!肩负着党中央、国务院的深情嘱托,各方面再次紧急行动起来,把各项工作都做得细些,更细些,以迎战唐家山堰塞湖泄洪的最后时刻:

  ——宝成铁路是通往四川地震灾区的运输大动脉,其中在绵阳市郊横跨涪江两岸的大桥处于唐家山堰塞湖泄洪的必经通道。尽管巍巍铁桥坚如磐石,为确保万无一失,3000铁路工人仍然挥师入绵,火速展开加固除险大会战,为涪江大桥连夜穿上“铁衣铠甲”。

  ——滔滔涪江从江油市九岭乡蜿蜒经过,一旦唐家山堰塞湖泄洪,途经这里的兰成渝输油管道将受到严重威胁。这条输油管道是四川、重庆数千万人民群众的能源“生命线”,绝不能有任何闪失!驻滇部队某舟桥团接获命令,立即从云南千里驰援,对输油管道展开紧急抢险,并护卫这里人民群众的安全。

  ——泄洪安全离不开准确的水文数据,为了及时掌握水情变化,在泄洪区内群众已经全部转移至安全地带的情况下,水文工作者仍然孤独坚守在沿线各监测点,昼夜不停测报数据,一小时一报,24小时从未间断。水利部和四川省的水文专家们也通宵达旦分析水情、会商方案。设在绵阳的唐家山堰塞湖抢险指挥部彻夜灯火通明,共和国部长们和省长、市长们都熬红了眼圈。

  ——既要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也要保证抢险官兵和各级干部的生命安全,在堰塞湖进入极高危状态后,堰上和泄洪区内都绝对不能留下一人。谁来监测堰坝的安全和泄洪的安全?中科院雪中送炭,将我国自主研制成功、具有世界领先水平、价值超过1000万元的首套“远程无线多媒体监控系统”,首次启用就投入于唐家山堰塞湖应急抢险。科学家们一共布下14个远程监控摄像头,代替人对堰塞湖进行24小时不间断的严密监视……

  最后关头,4位将军和水利部长齐聚坝顶,动用大炮和火箭筒“消阻”“扩容”,终于换来堰塞湖成功泄洪,换来百万人民安然无恙

  尽管已经开挖好的泄流渠长475米、宽50米、深12米,但这条紧急疏通的泄流渠能不能承载汹涌而至的洪峰?

  人民的生命安全高于一切!6月6日,刚刚撤离坝顶的武警水电官兵还没来得及好好休整休整,又抖擞精神重返唐家山。

  这是在战场上也难得一见的场面: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葛振峰,成都军区副司令员范晓光,武警部队副司令员息中朝,武警水电部队政委贾方亮4位将军联手出击,亲临唐家山堰塞湖坝上现场指挥。水利部部长陈雷也坚持每天亲临坝上现场办公。

  武警水电官兵们从不知道什么叫疲劳、什么叫苦累。在洪流即将冲出围堰之前,为了进一步增加过水能力,他们抓紧对泄流渠加宽、加深。能多挖一点是一点,能挖多深就挖多深。为了有备无患,他们甚至顽强地在已挖掘好的泄流渠旁边再开辟一条新的泄流渠。

  由于泄流槽有巨石阻碍,湖面上还有房梁、家具等巨大的漂浮物堵塞泄流口,成都军区某集团军工兵团动用大炮对拦路巨石进行精确轰炸,使用火箭筒击碎漂浮物……

  就在抢险的过程中,接连发生两次余震,堰塞体剧烈摇晃,但始终摇晃不动的是官兵们排除险情的坚强决心。

  洪流,渐渐按照人们的意愿,在蓄势20余天之后,终于开始溢出湖面。

  6月7日7时08分,第一股水流缓缓漫进泄流槽,虽然初期流量较少,仅为1立方米每秒,但对于抢险官兵和下游百余万人民来说,仍不失为一个可以奔走相告的喜讯。

  在此后的两天里,出湖水流量一直缓慢地增大,到8日晚流量为25立方米每秒;9日晚81立方米每秒,离115立方米每秒的入湖流量相比仍有距离!抢险人员一度愁眉深锁,忧心如焚。

  10日7时42分,在唐家山堰塞湖坝体上彻夜未眠的抢险人员终于传回振奋人心的消息:洪流终于按照水利专家和抢险官兵们的设想出现了重大转折:泄流槽流量已达497立方米每秒,已超出入湖流量数倍!

  数小时之内,唐家山堰塞湖被堵塞近一个月的洪流,顺着人们为它抢挖出的泄流槽滚滚而下,流量迅速呈几何级数增长,最高峰值一度达到6420立方米每秒!

  随后,流量、流速逐步回落并渐渐趋于平稳,这标志着堰塞湖洪流已驯服于智慧的中国水利专家和英勇的中国军民!

  驻守在泄洪沿途的新华社记者接连不断传回捷报:

  洪峰进入北川县,无一人员伤亡!

  洪峰已至通口电站,电站经受考验!

  洪峰达到李白故里江油市青莲镇,太白祠等文物古迹有惊无险!

  洪峰逼至江油市九岭乡,兰成渝成品油输油管道未遭损毁!

  洪峰抵达绵阳市郊,宝成铁路涪江大桥岿然不动!

  洪峰冲入绵阳城,全市百万人民安然无恙!

  15时20分,绵阳市委书记谭力有力的声音通过当地电视台传遍每一个角落:“2008年6月10日15时15分,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一个时刻,这是绵阳人民的一个重大转折!从这一刻起,绵阳人民摆脱了堰塞湖洪水的威胁,安全了!”

  随后,连日来像梦魇般萦绕在绵阳人民心头的洪水警报宣告解除!

  全城欢声雷动,人们奔走相告。疏散转移在城郊高地的市民们从各自的帐篷中奔涌出来,登高眺望滔滔洪流过绵阳的壮观景象……

  四川省委书记刘奇葆在唐家山堰塞湖抢险指挥部与日夜战斗在这里的抢险指挥员们额手相庆。他说:“这标志着唐家山堰塞湖抢险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这是党和政府的胜利,这是人民的胜利。为了人民的生命安全,我们打赢了一场同大自然、同地震、同堰塞湖、同洪水的战争……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